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对章句训诂与心性义理的双重超越章学诚经典阐(2)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那些有高远志向的儒家学人,如章学诚者所面对的问题是:传承两千年的儒学向何处去?究竟何为学问?应该如何做学问?是不是除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那些有高远志向的儒家学人,如章学诚者所面对的问题是:传承两千年的儒学向何处去?究竟何为学问?应该如何做学问?是不是除了考据之外就再无学问可言了?是随波逐流谈考据,还是另辟蹊径,开创出一条新的学问路径?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从学理逻辑层面对章学诚“史学”思想及其阐释学意义进行阐述。

一、章学诚的选择

面对上述问题,章学诚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了既有别于汉学,又不同于宋学的选择。如果按照《易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把宋学理解为追问“道”(心性义理)的“形而上”之学,把汉学理解为追问“器”(音韵训诂与名物度数)的“形而下”之学。那么,章学诚选择的就是异于二者的“形而中”之学,他感兴趣的既不是宋儒的心性义理,也不是同时代人趋之若鹜的字义训诂或名物考证,更不是自娱娱人的诗词歌赋,而是标举“道器合一”的 “史学”。在章学诚这里,“史学”有着特殊的含义,不能等同于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意义上的史家之学或史传之学。其“史学”之提出主要是有赖于他对古代典籍如下几个方面的深刻理解:

其一,“六经皆史”的深层意蕴。“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最为人所知的观点,尽管在他之前的王阳明、李卓吾都有过相近的说法,但都远没有形成他这样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在王阳明、李卓吾那里只是一时的洞见,并未以此作为一以贯之的治学路径,而在章学诚这里,“史学”是他看待一切问题的基本视角,而且在他看来,一切学问(包括经学在内)根本上都是史学,都只有在“史学”的视域中才有意义。他说: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故以夫子之圣,犹且述而不作。(《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3)本文所引用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均取自仓修良编辑的《文史通义新编》[5],以下仅注篇名。)

“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末流忘所自出,自生分别,故于天地之间,别为一种不可收拾、不可部次之物,不得不分四种门户矣。” (外篇三《报孙渊如书》)

在这里,章学诚表达了三层意思:(1)三代时期除史书之外别无著作,一切记载全部都是先王之政典,绝无离开具体事物来谈论“义理”或者“道”者;(2)后世之著述,自诸子百家以下,都是源于古代史书;(3)正因为世上一切著作都是或者都源于史书,所以史学就是一切学问之根本,离开史学就意味着陷于空言。那么,把经书看作是史书究竟有什么学术史的意义呢?在两汉的“经学时代”,“五经”不仅是儒生们的进身之阶,而且还是君主官僚政治中被普遍遵循的法典。所谓“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6]之说并非夸大其词。自两晋以降,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并不仅仅是书目类别的划分,而且还是一个价值序列。“经”作为古代圣人之道的载体,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刘勰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文心雕龙·宗经》)这也是历代儒者的共识。相比之下,“史”的地位就逊色多了。那么,章学诚把“经”等同于“史”,是否是为了贬低“经”的地位来提升“史”的地位呢?笔者认为不能如此理解这一问题,因为章学诚根本就不是在经、史、子、集的等级序列中来考察“史”的地位问题。他的“六经皆史”说的深层意蕴是:以往的儒学,无论汉学还是宋学,都走错了路,只有回归“史学”才是唯一正确的学问之途。他不厌其烦地强调:三代以前,古代圣贤们从来不离器而言道。所以,原本就没有“经”“史”之类的分别,更没有私人著述,所有典籍文献都是对“先王”政治措施和典章制度的记录,由于职守不同,所记载的内容也就不一样,这就有了后世所谓“六经”的分别。就其均为对事实的记载而言,这些文献都是后世所谓的“史”。而在古人那里,既没有“经”“史”之分,更没有高下之别。三代以后,古代圣贤与典章制度都成为往事,留下来的只有记载着这些往事的文献,出于对古代圣贤与典章制度的向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文献经典化了,把他们理解为“载道之具”,于是才有了“经”。以往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经”,正是因为把“经”看作是“道”的载体,而“道”似乎是一种可以独立于先王政典的存在。而在章学诚看来,“道”只能是存在于先王的政治行为和典章制度之中,他对那个被神化了的、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六经皆史”说的关键之点并不是为了重新排列经史子集的价值等级序列,而是要指出一条儒家学术的新路径。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225/433.html



上一篇:论梁启超的国学书目
下一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