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对章句训诂与心性义理的双重超越章学诚经典阐(11)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六书小学,古人童蒙所业,原非奇异。世远失传,非专门名家,具兼人之资,竭毕生之力,莫由得其统贯。然犹此纠彼议,不能画一,后进之士,将何所适

六书小学,古人童蒙所业,原非奇异。世远失传,非专门名家,具兼人之资,竭毕生之力,莫由得其统贯。然犹此纠彼议,不能画一,后进之士,将何所适从乎?或曰:联文而后成辞,属辞而后著义,六书不明,《五经》不可得而诵也。然则数千年来,诸儒尚无定论,数千年人不得诵《五经》乎?故生当古学失传之后,六书、七音,天性自有所长,则当以专门为业;否则粗通大义而不凿,转可不甚谬乎古人,而《五经》显指,未尝遂云霾而日食也。(外篇二《<说文字原>课本书后》)

清代汉学家大都秉承戴东原“从字义明经义”“训诂明然后经义明”的治学路径,于音韵训诂之学不遗余力,然而终其一生,字义或许“明”了不少,经义却是不知为何物了。在章学诚看来,这无疑是弃本逐末的做法,文字以及名物之学不应成为了解经义的入门功夫,而应该成为专门之学。至于对经义的了解则是“粗通大义”即可。这是极为通达的见解,也是对当时主流学术之弊的有力针砭。而从学术史上看,其意义在于提出一种经典阐释学的有效方法。这里的关键在于学术的目的,如果把音韵训诂作为毕生的事业,那么是无可厚非甚至值得尊重的;如果要阐扬经义、经世致用,使古代经典有益于当代,那么“粗通大义”就足够了,无须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于个别字音字义之上。显然,章学诚表达的是一种儒学内部的学科分类意识,是对“尊德性”与“道问学”两派治学路径的进一步发展。所不同的是,“宋学”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乃是居敬穷理、修身养性的两种方式,目的是相同的。而章学诚的“专门之学”与“粗通大义”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问:一者“求真”,一者“求用”,判然有别。余英时先生认为章学诚乃是“道问学中的尊德性”[4]75,言之有理,但似乎尚不够准确。盖宋儒与清儒的根本差别并不在于“尊德性”和“道问学”。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宋学”乃是“作圣之功”,是心性的自我拷问与人格的自我提升,目的是超越凡俗之功名利禄,达到精神上的完满自足。“尊德性”与“道问学”只是“作圣之功”的两种方式而已,是殊途而同归的;清儒的“汉学”乃是“求真之学”,是对古代典籍的考据、甄别与辨伪,目的是呈现古代典籍之本来面目,不仅没有超越名利的动机,而且不少人把学识广博、资料丰富、考据精审也当作获取名利的资本。如此来说,清儒的“汉学”不惟与宋儒的“尊德性”相背离,而且与宋儒的“道问学”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余英时先生认为清代学术总体上是走“道问学”之路,而章实斋乃有所不同,是“道问学中的尊德性”,这一看法是似是而非的。而且,章实斋也并无“尊德性”之追求,与那些清代考据学家相比,他只是重视对传统典籍之意义的阐发而已。总体观之,章实斋与他的前辈乡贤王充倒是颇有些相近之处,他们都处身下僚,向往庙堂之上的尊贵与风流;都是饱学之士,却看不惯自己时代的主流学术风气;都希望开创出一条新的学术道路,等等。因此,章实斋的“史学阐释学”的主要旨趣确实是在求真而非求用。但与考据之学所不同的是,他的所求之真不是事实之真而是意义之真,追问“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因此,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学。纯粹的考据之学,或者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问是他所不能认同的:“而今之学者,以谓天下之道,在乎较量名数之异同,辨别音训之当否,如斯而已矣。是何异观坐井之天,测坳堂之水,而遂欲穷六合之运度,量四海之波涛,以谓可尽哉?”(内篇四《答客问下》)然而,对于宋学的“尊德性”,他也同样持怀疑态度:“记诵之学,文辞之才,不能不以斯道为宗主,而市且弄者之纷纷忘所自也。宋儒起而争之,以谓是皆溺于器而不知道也。夫溺于器而不知道者,亦即器而示之以道,斯可矣;而其弊也,则欲使人舍器而言道。”(内篇二《原道下》)从根本上看,他对宋儒那种成圣成贤的理想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要做的学问乃是在古代典籍、史实的梳理中揭示其意义。所以,当有人说他的学问有近于刘知几之《史通》时,他矢口否认,认为论者“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外篇三《家书二》)。所谓“史意”,综合其所论,应是指史实中蕴含的意义,以及古代典籍不得不如此言说之缘由。章学诚的学术追求不像司马迁、班固那样写出一部名垂千古的良史,而是要对历代典籍所蕴含的内在理路加以阐释,也就是他所谓的“史学义例”。在他看来,以往治史、论史者,无论是“史纂、史考、史例”之类,还是“史选、史评”之属,从未有言及“史学义例”者,这是他的独创性之所在。他虽然从来没有为“史学义例”下过定义,但我们知道这是他的“史学”之基本原则,其主旨不外乎“经世致用”“切于人事”以及对以往及同时代学人之词章之学、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的吸纳。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225/433.html



上一篇:论梁启超的国学书目
下一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