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潘恩清史文苑第一次稿(3)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由上述信息可知,國史館在道光二三年間集中校閲了傳記。根據題有“第十次”字樣的檔册在道光三年八九月來推斷,第十一次校閲時間是道光三年十二月

由上述信息可知,國史館在道光二三年間集中校閲了傳記。根據題有“第十次”字樣的檔册在道光三年八九月來推斷,第十一次校閲時間是道光三年十二月,第九次校閲時間是道光三年五六月,第八次是道光三年二三月,第六次是道光二年八九月。不過“纂輯本”的零散檔册並不完整,僅有二十篇傳記。零散檔册中題爲第十一次的傳記實際上就是國史館校閲的最後一批。根據國史館工作安排來看,大致每三個月校閲一批傳記,每次校閲四篇。最後經過皇帝核查的《文苑傳》,彙稿重繕後有了《欽定國史文苑傳》鈔本。

由此推算,《欽定國史文苑傳》至早出現於道光三年以後,不過應該也不會太晚。因爲三年年底完成《文苑傳》的校閲後,國史館很快便轉移了工作重心。道光十六年(1836),國史館總裁文孚進奏:“爲恭進《禮志》事。臣等於道光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奏准,以‘十四志’作爲常行功課。”(14)楊翼驤編《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清代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463。出自《國史館全宗檔案》。在《國史館全宗檔案》中,有這種進呈“十四志”各志的奏摺多件,皆稱道光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奏准“十四志”爲常行功課之事。看來道光三年底,國史館不僅完成了《文苑傳》的校閲,還進呈道光皇帝御覽,結束了爲時日久的列傳纂修。此後,國史館集中精力纂辦“十四志”,《文苑傳》彙稿後形成《欽定國史文苑傳》,便藏之秘府,留待下一次纂修。

前述臺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二十篇《文苑傳》單傳檔册,陸續在嘉慶末道光初年完成纂輯、覆輯。(15)見《文苑吴嘉紀傳》,文獻編號: ;《文苑黄虞稷傳》,文獻編號: ,臺北“故宫博物院”藏。從道光元年夏季開始,國史館正副總裁着手校閲傳記,每三月核查四篇,共分爲十一次進行。這項工作在道光三年底徹底完成,次年國史館便將“十四志”作爲自己的常行功課。我們所論的潘錫恩的工作以檔案爲據,從第六次到第十一次,有“總纂官潘錫恩纂輯”的檔册十四篇。它們是顧景星、陳兆崙、趙青藜、宋琬、谷應泰、張鵬翀、計東、黄虞稷、李來泰、柴紹炳、邵長蘅、馮景、王士禄。其中第六次稿纂修官題名是“總纂官潘錫恩纂輯”,説明此次總裁校閲工作時,潘錫恩仍擔任總纂官。而到第八次及之後則寫着“前總纂官潘錫恩纂輯”,他應已不再任總纂。第六次校閲是道光二年八九月,第八次則是道光三年二三月,那麽道光三年初,潘錫恩職位便有調動。不過在此之前,他已經完成了《文苑傳》上述十四篇列傳的纂輯和其他六篇的覆輯。也就是説,道光三年之前,《文苑傳》的傳記已全部纂輯完畢。而道光元年夏季開始第一批傳記的校閲時,潘錫恩還丁憂在家。他於道光二年回館,面對的是繁重的纂修任務,《文苑傳》的纂輯迫在眉睫。因此他在道光二年至道光三年二三月之間,一年内纂輯十四篇傳記,並覆輯六篇,最終完成了《文苑傳》的纂輯、覆輯。如此,國史館纔能順利在道光三年底完成校閲,並進呈所有傳稿。

潘錫恩除承擔《文苑傳》上述傳記的纂輯工作外,他還負責《文苑傳》若干傳記的覆輯。這批零散檔册共二十篇傳記,其中陳用光和陳沆纂輯共六篇,這些傳記除題寫纂輯官外,均有“總纂官潘錫恩覆輯”字樣。(16)經過潘錫恩覆輯的有《文苑蔣士銓傳》、《文苑陳儀傳》、《文苑姚鼐傳》、《文苑劉大櫆傳》、《文苑朱仕琇傳》、《文苑龐塏傳》。顯然,雖然潘錫恩身兼國史館提調與總纂兩職,但他是以“總纂官”身分“覆輯”傳記的,與後來咸豐年間方俊、蔡宗茂以“提調”身分“校輯”傳記有所不同。(17)編號—的《文苑傳》在扉頁都題有“提調官方俊校輯”、“提調官蔡宗茂覆校輯”字樣,臺北“故宫博物院”藏。這也恰恰道出了清代國史館提調一職的變遷: 原本負責館内具體事務的提調在後期逐漸參與到國史修撰中,甚至“代替了總裁所負責的部分審定史稿的工作”。(18)喬治忠《清代國史館考述》,《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頁115。潘錫恩任職時乃道光初年,而到咸豐初年提調職責已大大擴大,這種變化極有可能發生在道光年間。(19)根據喬治忠研究,他認爲“至遲在道光年間,國史館中即有了‘提憲’的稱謂,所謂‘提憲’,當爲提調中一二名最主要的、懂修史業務的官員”,這類提憲在史館職責重大,能夠參與修撰、審定國史。見喬治忠《清代國史館考述》,《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頁115。只不過現存的纂輯本《文苑傳》已是校訂覆輯後經過清繕的本子,並没有覆輯的痕迹,無法確認潘錫恩的改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從道光二年開始,潘錫恩開始集中纂輯和覆輯傳記,他的作品數量接近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總傳記數量四十四篇的三分之一,對於彙稿成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308/449.html



上一篇:建设精神国防抗战时期史学经世功能的旨归
下一篇:中医学兴衰的史学探源在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