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戏改”对“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人视野和观(3)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群学人的代表有蒋星煜、刘静沅、陆洪非、马紫晨、戴旦等,他们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具有奠基意义的剧种史写作。新中国建立后,蒋星煜进入华东

这群学人的代表有蒋星煜、刘静沅、陆洪非、马紫晨、戴旦等,他们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具有奠基意义的剧种史写作。新中国建立后,蒋星煜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工作,在伊兵领导下参加华东地区地方剧种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先后奔赴江苏、山东、安徽、浙江等地进行演出观摩和资料收集?,“十七年”期间撰写了一系列声腔剧种史文章,如《绍兴的高腔》《凤阳花鼓的演变》《探讨昆腔的历史》《浅谈柳子戏的源流和特色》《略谈瓯剧源流和“高机与吴三春”》《徽剧声腔的形成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等。20世纪50年代刘静沅在华东戏曲研究院从事地方剧种调查工作?,为了研究婺剧和徽剧的历史与现状,他赴浙江、安徽两省各市县进行访问、观摩,撰写了《徽戏的成长和现况》《婺剧》两篇剧种史研究论文。1951年陆洪非调入安庆行署文教科从事文化行政工作,得以参与黄梅戏的调查,他也由此进入到黄梅戏历史的研究中?,此后,他相继进入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工作室、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进行黄梅戏的创作与研究。“十七年”时期他撰写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黄梅戏》《谈黄梅戏》《从采茶歌到黄梅戏》《黄梅戏早期史探》等文章。1953年春,马紫晨调入河南省文化局,从事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戏曲史研究和歌曲刊物的编辑工作。1955年调入河南省歌剧团,次年转入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在文化局任上,他出版了《河南梆子概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一书。该书由《五十年来的河南梆子》《解放以后的河南梆子》《目前河南梆子存在的问题与商榷》三篇论文和附录构成,对豫剧的发展历史作出简要的勾勒,同时对豫剧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男声唱腔、演员培养和剧目贫乏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1953—1965年,戴旦先后担任昆明市文教局文化艺术科副科长、云南省文化局戏剧工作室副主任、云南省戏剧创作研究室副主任。自1955年投身云南地方戏研究以来,在剧种史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十七年”期间,他通过走访、座谈会形式向滇剧老艺人收集资料,同时充分利用“戏改”工作所收集的资料,撰写了两部地方戏曲简史《云南花灯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云南省文化局戏剧工作室1956年内部资料)、《滇剧初探》(与高竹秋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前者分“花灯的产生”“花灯的发展”“花灯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解放以后的云南花灯”等章节,勾勒了花灯戏发展简史;后者对滇剧渊源、形成及其发展的轮廓进行了勾勒,尤其详细叙述了1875年至解放前这段时期滇剧的发展情形,同时扼要介绍了滇剧在剧目、表演、调白和音乐方面的特征。

各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或出版单位还将“十七年”时期代表性的剧种史研究文章选编出版,代表论文集如下:《华东地方戏曲介绍》(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1—5集,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浙江地方戏介绍》(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等。

事实上,“戏改”工作对于戏曲史纂的推动作用,程砚秋早在1950年3月18日写成的《关于地方戏曲的调查计划》一文中就进行了设想。他提议:

调查所得的材料,除用以充实戏曲博物馆图书馆外,并可成为下列几种著作:1.全国戏曲总志(包括若干单位的一个丛书);2.中国戏曲通典(辞典及百科全书式的类书);3.中国戏剧史;4.中国音乐史;5.中国歌曲史。?

程氏的构想或者说建议,在“十七年”时期得到了初步实现。虽然戏曲志书、通史的编撰在当时尚未有研究成果问世,但各种地方剧种简史的书写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应该归功于“戏改”中的剧种调查和整理工作。

(二)连续的戏曲汇演促使大量民间剧种进入城市学人视野

“五五指示”指出:“在可能条件下,每年举行全国戏曲竞赛公演一次,展览各剧种改进成绩,奖励其优秀作品与演出,以指导其发展。”?政府希望通过集中展演检查剧本改写成效、确定优秀剧目,而各地方戏曲汇演也确实吸引了一部分惯于古代戏曲研究的学人的目光,他们开始在“主业”之外开展地方剧种史研究。

事实上,在“五五指示”颁布之前,集结多剧种的戏曲汇演已经开始在各省市和北京举办,1951年以后,各地方剧种、小戏和少数民族戏曲大规模进省、晋京演出逐渐成为常态。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汇演举行,共有23个剧种晋京展演。除了全国性汇演,各大行政区也相继组织了大规模的演出盛会。如1952年、1965年中南区先后举办了两届戏曲汇演,1953年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召开,1954年华东地区举行戏曲汇演,1958年山西晋南专区举办现代戏曲汇演。这一时期,天津、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都先后举办过戏曲汇演。由于各省文化部门的积极组织,省内剧种悉数参加演出,省外的剧种也受邀参与,比如1956年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本省加上外省来的共计有15个剧种参加?。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0/1111/367.html



上一篇:从综合史学到艺术形态学 ——《中国花鸟画史
下一篇:口述史——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新维度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