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建设精神国防抗战时期史学经世功能的旨归(3)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精神国防建设与史学的契合 “精神国防”这一概念源自何处,尚且有待深入考证。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寇步步进逼、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情形之下

二、精神国防建设与史学的契合

“精神国防”这一概念源自何处,尚且有待深入考证。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寇步步进逼、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情形之下,国人开始关注国防,就国防建设建言献策。在这种氛围中,坚决主张反日抗日的吴佩孚于1932年3月15日通电全国国民,申述救国大计,提出救亡四策,其云:

动全国之兵以谋抵御之,一也;从速化除一切党派意见,与全国人才共图建设,二也;除武力自卫之外,兼肆力于外交,多遣干员于各国,以期国际上之正谊公道得所施展,三也;军队本以对外为天职,握国防之要枢,而所以践其职运其枢者,则不在物质而在精神,今后军人专力对外,阋墙之事不宜再演,御侮之时尤当协力,必使忠义之气彻于朝野上下,然后可以却强敌而振国威,树立精神上之国防,斯为救亡第一要义,四也。[注]杨潜:《民国猛士吴佩孚》,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版,第97页。

时评认为吴佩孚首次“提出‘精神国防’的口号”[注]《三日简评:精神国防》,《民众三日刊》1932年第46期。。如果说吴佩孚是十四年抗战开始后较早提出“精神国防”口号的人物,当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判断。

抗战的精神国防建设,顾名思义是指在心理上构筑起反对日本侵略的防线,是国民心理建设对应于反对外来侵略而言的。从民元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看,国民心理建设是有迹可循的。国民心理的健全、精神的提振对于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亡绝续都至关重要。孙中山曾经说过:“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169—170页。因此,“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注]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169—170页。。孙中山重视社会心理和人民大众的历史作用,把革命成功的希望寄于“万众之心理”上,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以“政治继承人”自居的蒋介石。蒋介石在《国父遗教概要》中就指出:“我们如果没有心理和精神的坚固基础,一切物质建设不仅不能成功,就是幸而成功,亦决不足以救国。所以精神道德的建设,是我们一切建设最紧要的基础。”[注]蒋介石:《国父遗教概要》,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6页。

抗战爆发后,这种心理或道德的建设被提升至国防建设的高度,国人对精神国防重要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刻。鉴于“九一八发生,有郑孝胥之流为虎作伥,一二八事变,有胡立夫之流为虎作伥。设使没有这类汉奸,日本人的威风,至少要减少一大半”的事实,时人发出了“危莫大于精神国防之缺乏”的慨叹[注]观鱼:《精神国防缺乏之意义》,《民鸣周刊》1935年第26期。。正如时人所言:“今日一般人民对于民族历史认识之浅薄,民族意识之消沉,既缺为国家牺牲之信念,又无为民族争光之决心,五年来国难之造成,即为斯种事实之表现!”[注]程清舫:《非常时期之国防建设》,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89页。民族精神的缺乏固然是内部之忧,但提振民族精神恰恰是抵御外侮、建设精神国防的核心。到全面抗战前夕,有人更是直言不讳:“国防的精神要素,这种精神的要素,便是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推动一切国防工具的原动力。缺少了这种要素,我们虽有很好的战斗器具,却不能用之以对外,也抵不住别国一鼓作气的民族精神。当然这里不是说物质国防不重要,而是说精神国防与物质国防是同样的重要。”[注]曹明道:《精神国防与历史教育》,《教与学月刊》1936年第7期。抗战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建设运动,其核心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抗日的精神力量,因为“一国的文化,对于一国的国民,如果我们站在国防的观点上看,也就是一条精神上的‘国防线’。如果一国国民的文化水准,在战时是在提高,换句话说,就是他的‘精神国防’是在充实,那么,这个国家,在最后,一定是会胜利的”[注]吴大琨:《抗战中的文化问题》,汉口:黎明书局,1938年版,第4页。。著名军事家杨杰的总体国防思想中,也包括精神国防的建设。他强调,要“在人民的脑袋里设防,以防御敌人文化队伍的进攻”[注]杨杰:《军事与国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54页。。1937年9月18日,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于“九一八”抗战六周年之际组织发动了精神国防运动,同时敬告民众:“我们从今日起,要树立精神国防运动,依照所发表的大纲,加强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给前方将兵以有力的支持,更要牺牲所有一切供献国家,齐一步伐,向前推进,以我们的优点,来攻破敌人的弱点,使敌人最后不得不向我们屈服。……而要完成这使命,全在我们从建立精神国防做起。”[注]《〈新闻报〉关于宣传委员会发动精神国防运动的报道》(1937年9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抗敌后援会》,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298页。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308/448.html



上一篇:弦乐史学教材分析与表演艺术教育评弦乐艺术史
下一篇:潘恩清史文苑第一次稿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