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集刊》编辑部征稿[10/30]
- · 《史学集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集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集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集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集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南北宗论的史学转向西学东渐与问题虚构(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二)潘天寿 同样,1926年潘天授(寿)(1897—1971年)编《中国绘画史》也主要从日本的著作中编译而来。④潘天授(寿)编《中国绘画史》1925年自叙:
(二)潘天寿
同样,1926年潘天授(寿)(1897—1971年)编《中国绘画史》也主要从日本的著作中编译而来。④潘天授(寿)编《中国绘画史》1925年自叙:“本书大体以《佩文斋书画谱》,及中村不折、小鹿青云所著的《支那绘画史》为根柢,辅以《美术丛书》诸书;偏漏的地方,自是不免,还望读者有所指教。”(潘天授编《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3 页。)此书中第二编《中世史》第三节《唐后期的绘画》说:
唐以后分山水为南北二大统系,以李思训为北宗的始祖,王维为南宗的始祖。明董其昌论南北二宗画说:“禅家有南北二宗(中略)”现在姑且不论他这样分派,是否妥当。只是后代常常从唐代寻山水画渊源,在此为最初着笔。原来山水画,从晋代汉人南下以后,蒸蒸焕发的风尚,到唐代完成格式而达于极点。至于唐人的喜好山水以及长于技术,可考寻当时的诸工艺品及诗文等,就可十分明瞭。[12]56
今查1937年正中书局出版,郭虚中所译的中村不折、小鹿青云著《中国绘画史》第二篇《中世期》第一章《唐代的绘画》第三节《唐代后期的绘画》相关内容如下:
后世分唐以降的历代山水画为南北二大系统,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以王维为南宗的开山祖,像这样的南北画别之是否得当,我们暂置不问;至若后世求山水画的渊源于唐代者,实由于至唐始大成山水画的格式之故。⑤(日)中村不折、小鹿青云合著,郭虚中译《中国绘画史》,正中书局,1937年,第43 页。按,原书出版于1913年。
如果对照前后文,可以看到,这种观点是潘氏直接移置日本人的说法过来的,只是加了一段董其昌的原文而已。
然而十年后,潘天寿的观点发生很大的转变。1936年,潘天寿在重新修订成的《中国绘画史》⑥见《弁言》所说。潘天寿著《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 页。所新增之《绪论》中说:“吾国自有绘画以来……迄唐代李思训、王维出,更树为南北二大派。是后,递相祖述,作家如风云涌起,诚有不可胜数之概。”[13]1其第三编《中世史》第一章《唐代之绘画》:
至完成山水画之格法,代道释人物而为绘画之中心材题者,则赖有李思训父子与王维等,同时并起。于是山水画遂分南北二大宗,以李思训为北宗之始祖,王维为南宗之始祖。是说为明代莫云卿是龙所唱导,董其昌继而和之……盖吾国佛教,自初唐以来,禅宗顿盛,主直指顿悟,见性成佛;一时文人逸士,影响于禅家简静清妙,超远洒落之情趣,与寄兴写情之画风,恰相适合。于是王维之破墨,遂为当时之文士大夫所重,以成吾国文人画之祖。[13]62
中唐绘画,以主笔墨神趣之南宗山水,最有进展:作家亦最多。著名者,有韦偃、王宰、张璪、王洽诸人,以书法诗趣,各发展笔势墨韵之特长。[13]67
这种时隔十年的转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由最初怀疑南北分宗说而转向肯定南北分宗说是历史事实;二,将董其昌南北分宗说转让给莫是龙。
(三)傅抱石
陈师曾、潘天寿的编译又影响了傅抱石。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自序》说:“在六七年前,我曾费了七个月的时间,写《国画源流述概》十几万字,那时候国内尚无画史一类书籍出版……现在已出版的陈氏《中国绘画史》、潘氏《中国绘画史》、郑氏《中国画学全史》、朱氏《国画ABC》,不是都比我更丰富完善么?”[14]1“所以我重著这本书,是:A 提倡南宗。”[14]2可见他承认受陈师曾等人影响。
其中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郑氏《自序》谓我国自有画以来“迄乎唐代,李思训吴道玄王维辈出,遂赫然以画号大家,且树南北宗派焉。”[15]2第七章《唐之画学》:“安史乱后,入于中唐,则有王维者,创一种水墨淡彩之山水画法,谓之破墨山水,与李思训之青绿山水,绝然异途,而其势力之大,则或过之无不及,于是我国山水画,遂由此而分宗。李思训之青绿为北宗之祖;王维之破墨为南宗之祖。”[15]124即是从历史事实角度讲的。这种将南北宗论看作史实的认识,虽无证据为受日本人影响,但日本人明确了南北宗论是史实的这一观念。这种观念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晚清中日学界形成的一种共识。
在这种共识的影响下,傅抱石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发挥。他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唐代的朝野》一章总结说:
所谓文人画,所谓南宗,自是在野的。所谓北宗,自是在朝的。现在归纳一下: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625/523.html
上一篇:南朝史馆运行机制
下一篇:历史地理研究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