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集刊》编辑部征稿[10/30]
- · 《史学集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集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集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集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集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南北宗论的史学转向西学东渐与问题虚构(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云云,显然是依据南北宗论并把它当成史实去讲的。 1916年内藤湖南《中国绘画史·清朝的绘画》: 中国画分南北派,这并不是根据地理划分的,这种分法
云云,显然是依据南北宗论并把它当成史实去讲的。
1916年内藤湖南《中国绘画史·清朝的绘画》:
中国画分南北派,这并不是根据地理划分的,这种分法主要是强调有两大派别,数百年来各自流传下来。有人说王翚将这两大流派的风格集于一身加以综合。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王翚并不是开山鼻祖,从明代开始,画坛上就已经出现了综合前人风格的气氛,唐寅等人最先学习北宗画派的手法,此人的北宗风格和宋元时期北宗大师的风格有所不同,他是那种比较接近南宗画派风格的北宗画家。从这时起,南北两派就有合并的倾向,到了清朝,王翚成功地将这两个画派综合在一起。以往各自独立的南北两派合二为一。[10]117
内藤湖南此文发表于1916年[10]217,他的这个论断,显然是以南北分宗为史实来看,并且对于清初王时敏推崇王石谷的说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挥。1921年[10]217,内藤湖南《南画小论——论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仍然以南北宗的理论为史实:
南画开山鼻祖王维的作品出自盛唐,而与之相提并论的则是北宗始祖李思训父子的作品。因为到了宋代仍然有人继承王维的风格,描绘的作品都是现在所说的南画,因此认为王维开创了南画的观点并没有错误。[10]178
从日本早期的中国美术史专家对南北宗的解读可以看到,他们基本将它看成历史事实。这些专家的误解不可能纯粹出于文字上的误读,因为有的学者与中国学者是有深入交流的。他们的看法,很可能受到来自中国的流行看法的影响。而这种观念通过日本人明确之后,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学界。
二十世纪早期,中国办大学教育,模仿西方模式,美术史也在其列。虽然中国有丰富的美术史遗产,但当时仍有美术史课“得暂缺之”的问题,于是教材的编撰首先依靠编译日本人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日本人对南北宗论的意见随之成为中国教材上流行的意见。
(一)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年)《中国绘画史》被认为是受日本著作影响极大的编译,也是以南北宗论为史实看的。他说:“唐朝山水可谓卓然成家,宗派别出。如李思训、王维、郑虔、卢鸿辈,以淡彩、水墨,各擅所长。而李思训父子细劲之皴法,金碧赋色又为特创。是后山水画南北分宗,盖始于此。时李思训为北宗,王维为南宗,历代相承,渊源可按。”[11]25“山水画至盛唐李氏父子乃集大成。后经安史之乱,入中唐,更有王维、郑虔辈出,别开一种水墨淡彩之山水画。其画传于韦偃、王洽、王宰、项容之徒,以至于五代之荆浩、关仝。中唐以后,以及北宋末之山水画家,大抵皆属南派。李思训一派,至南宋画院,睹再兴之运。”[11]26—27“清朝之山水,南宗独盛,北宗渐归澌灭。”[11]85“自清初至于乾、嘉之间,诸家虽各有特长,无不受南宗之化,惟金陵数子近于浙派者犹存北宗之风。”[11]88其第三编第一章《明朝之绘画》第三节《山水画之沿革》:
今就山水一科言之,自国初以至万历之际,属于南宋院体画之系统,可压倒南宋以降之画苑。其作品显著之征象于时代的色彩上见之,即可谓绍述南宋马远、夏珪之遗风。其南宋浑厚沈郁之趣,变而为建拔劲锐之风,遂树立浙派之新格。而周东邨、唐伯虎又属于南宋赵、李、刘之一派。周东邨乃介于南宗、北宗之间,而唐伯虎则偏重北派。盖山水画自唐始有南北之分,至明复有南北混合之势。明朝山水若南北分宗,难得显然之区画。其中有许多流派并行,皆各存其明朝时代之特相。今就其大致言之,可别为三种系统:即所谓属于马远、夏珪之一系统,李唐、刘松年之一系统,汲元季四大家之流者又别为一系统。此等流派之兴废,又可别为前后二时期:自国初以至万历,此等流派之中可谓属于前一系统者最盛行;万历末年以后,则后一系统者最占优胜。其势乃及于清之雍、乾之间,亦可谓由明末以贯于清朝也。明代正德、嘉靖之间,其属于后者之系统有沈周、文徵明,明末有董其昌、陈继儒辈接踵而起,其学识名望足压倒当时翰墨场中。文徵明本以文人画为标榜,董其昌等析笔墨之精微,究宋元之同异,以士大夫画之大成为己任,立南北两宗之区别俨然,有尚南贬北之论,倾倒一世。时代之风尚为之一变,而北宗渐衰矣。[11]70—71
可见,陈氏此书的主调即是史实论。需要注意的是,陈氏此书原稿成于1922年,1925年由俞剑华翰墨苑刊印,已有研究者指出,是受日本人所编中国美术史影响很大的,他将南北宗论直接作为史实对待,既有清代以来思想的影响,也有日本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625/523.html
上一篇:南朝史馆运行机制
下一篇:历史地理研究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