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研究兼论文学和史学之间的边(6)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幼良:谢谢汪教授精彩的讲座。汪教授这个话题啊,题目不是很新,是一个老问题,但是从挑战成见这个角度来讲,却又是个新问题。这个选题,可以说

张幼良:谢谢汪教授精彩的讲座。汪教授这个话题啊,题目不是很新,是一个老问题,但是从挑战成见这个角度来讲,却又是个新问题。这个选题,可以说是老题新做,老中出新。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在先秦和两汉时期,是不太分明的。我们现在来看,历史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体类,但在两汉以前却并不分明,可能在文体发展的早期就会有一种互渗或杂糅的现象,其中的真伪需要今天的我们去辨别。刚才汪教授的讲座,信息量很丰富,对于我们理解个人书写的史传类著作和历史演义类的文学作品,都有裨益。下面是提问时间,看看我们有问题的希望当面请教汪教授的同学可以提问。

同学:汪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个关于史学和文学边界的问题,就是他们区分的问题。因为我之前看到一个“指向真实”的观点,他认为说,关于史学是指向真实的,但是如果以这个作为文学和史学最大的区别的话,其实也可以说小说这种文学类型也可以说是指向真实。但是我就觉得,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小说它有一些虚构、想象在里面,所以这个方面我有点不太懂它指向真实。

汪春泓: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我昨天从机场过来,刘博士接我,她其实就讲到这个非虚构性的问题。文学其实也要求真的,你说文学那我们不求真、就虚假,那虚假就没有力量,对不对?但是“真”有不同层面,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历史的真和文学的真是不同的,文学的真它是艺术的真,我们以前文学概论就说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小说你写的都失真了,跟我们的生活经验、跟我们以前发生的历史的事实都是违背的,那就是虚假,是不是?所以文学它也要求真,这个真就比如有的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它们就像新闻报道一样,这就是真。还有小说里面,它也要求真,但是这个真它不是真人真事的真,它是可以虚构的真、艺术的真。这个真跟我们讲的历史的真,就是在过去的时间里在一个确定的地点确实发生的事件,事件涉及的人物、缘故等很多元素都是要求真的,我们要还原到历史的真序。《史记》就是这样,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再来写历史的话只能根据史料。但是史料呢,它不是说很充裕的,有的时候史料是缺乏的,那么缺乏的时候你怎么写呢?那很多就带有虚构性了,所以这个我想,文学的求真跟历史的物信,就是刘勰讲的追求信,信就是真实,这个两者不是一回事情。谢谢。

同学: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当我们去认识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即使是同时代的书,对它的事件的描述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当更远的人去描述这件事件的时候,它的差异性可能会更大,那么在这些不同的对一个事件的描述中,我们怎样去采信哪一个是最接近事实的叙述呢?

汪春泓:这个问题非常好,就是对历史的真的一种考问。这是永无止尽的,像同一个历史事件的叙述,比如阶层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可能对同一个事件的叙述,它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对不对?我们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当然首先是根据资料,这个资料越多,你得出的判断可能会越能接近真实。但还有疑问的,所以克罗齐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写成历史了就跟历史本身有距离了,因为笔者他本身就是有主观性的。克林伍德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那就更进一步了。所以这个对历史的理解,什么才能让我们完全认定这是可靠的、可信的,我想还是建立在一个考辩的基础上。因为历史都是关于过往,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今天以前的都是历史,对历史的真实性的这种思辨,这是非常复杂的。有的人认为哪里有历史?没有历史!这就是后现代了,跟我们讲的历史虚无主义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的文史哲,我们人文学科的同学就是要多读书,多读书以后对历史的理解就不是那么肤浅了,会有更多自己的思考,逐渐的深刻。但是我认为还原历史只是一种愿望,不能完全做到。

张幼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我来谈一谈我听讲座的体会。我觉得汪教授这个题目,是他研究的一个课题,很专门,不管同学们对这个课题理解范围多少,理解深浅如何?我想,对我们今后怎样做研究,怎样去读书,怎样去思考都有启发。我感觉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记取:一个是从汪教授这篇论文的选题来看,我觉得做学术工作首先要从怀疑入手,要从疑问开始。我们以前在教科书当中看到的是《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这个实录精神,这是它的最大特点。不过汪教授在讲座中告诉我们,《史记》并不全是实录;《史记》里面的很多材料也并不全部可信。我们以前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国语》、《战国策》,成书时间基本都定在战国时期。《国语》是战国初期,《战国策》是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现在看起来这个时间也有问题。汪教授从最原始的春秋三传等材料入手,通过比排、对照,提出疑问,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怎么样做学问,首先从怀疑开始。我们看教科书,不能全部信教科书,如果有了教科书你就全部信它,那还不如无书。这是一个启示。第二个启示,如果说要写论文,论文应该怎样入手、怎样写?要文本细读。刚才我们都看到了汪教授的论证过程,他是以文本为基础,以文本的细读和分析为依据来进行论述的,然后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另外在论述过程中要知人论世,要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还有要结合社会,旁征博引,视界宽宏,这样才能以理服人。第三,还要比较鉴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问题也很重要,有些方法虽然很原始却很管用,比如比较鉴别之法。碰到似是而非的问题,要判断其真实,就可以用对照比较之法。找来与所记事件相关的文本进行对勘和比照,看哪个更可信,在对照和比较当中发现问题。事实上这个讲座对我们如何读书,如何写论文,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都有启发。汪教授虽然作的是一个讲座,对于我们的教益却是全方位的。我提议,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汪教授精彩的讲座。今天的东吴讲堂到此结束。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402/475.html



上一篇:世纪以来八旗名典雪桥诗话研究综述与展望
下一篇: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及相关问题辩证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