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冕无后旒之说研究的献疑(4)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林昌彝(1803—1875年),福建人,爱国主义文学家、诗人、学者,早年家境贫寒,一生不得志,于1839年中举之后又连续八次落败礼部考试。此后林花十年时间

林昌彝(1803—1875年),福建人,爱国主义文学家、诗人、学者,早年家境贫寒,一生不得志,于1839年中举之后又连续八次落败礼部考试。此后林花十年时间走南闯北,在1854年将撰写完成的《三礼通释》献于朝廷,得赐教授之衔[12]。可见,林昌彝忍辱负重完成这部著作以重获荣耀。因此,在表达观点时,林十分谨慎地选择支持的学派。林还使用了“元冕”这一称谓(从形制可断定为玄冕)。为何会被称为“元冕”?或许还得从政治文化上说起,“元”同“玄”,清代要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以“元”代“玄”。林昌彝在交代玄冕的时候也将其改为“元冕”,可见林考究之细致。除了仕途艰辛,再加上残酷的文字狱,林警惕地斟酌每一个字,可见政治对于学者的巨大影响。尽管林性情豁达且观点公允,也不惜违背清代提倡回归经典的《周礼》,将“玄冕”的名称改掉以自保。

对于冕旒,林昌彝选择支持同时代的江永对自己的仕途也至关重要。这也说明了前文提到的清代学者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的压力之下赞成“冕后无旒”的内在原因。黄以周(1828—1899年),浙江定海人,其父为著名经学家,专力治经,深究三礼,特旨升教授、任教南菁书院且弟子甚众。林、黄选择站在江永这一边,本质上来说,两位选择了臣服于清代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

5 人类艺术审美在冕旒上的表达

再换个角度,从最原始最自然的艺术审美上来看,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古老文明都遵循对称的审美原则。在人类第一个文明苏美尔文明中,均匀、对称、韵律、支配等美学原理已经存在,为服饰所用。此后的四大人类文明,也都以和谐对称作为第一审美原则。在古人的眼中,似乎万物皆有对称性,人体是对称的,人的身体器官是对称的,服饰也应该是对称的。对称是古代中国基本的美学特征,回头来看冕服的所有元素,几乎没有不对称的元素,如此来看,冕有后旒的说法也较冕无后旒的说法更为合理。

同时,在实物考证上,朱元璋登基后,着重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朱氏王朝持续了276年,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可见,明代服制不会草率,可看做是对古典的详细考证。目前能见到的冕冠实物均为明墓出土,其中鲁荒王朱檀墓保存较好,前后皆有垂旒。但也有学者对称进行反驳,认为这只能说明明代冕冠是前后有旒的,似乎也有些道理。

还有学者从旒的质量上进行了计算,认为冕无后旒会前倾,但反驳者也提出了玉珠如果质量非常轻,则不会前倾。因此,对玉珠可能存在的合理大小区间进行实物复原后再做实验似乎更有说服力。这项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同时也期待考古界有更多的发现,毕竟从实物上进行考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6 结 语

通过综合分析,笔者大胆地对“冕无后旒”一说进行反驳。无论是从冕字形态、文献记载,还是出土实物,冕有后旒的证据更为充足。清代学者作为支持“冕无后旒”的主流,多是由于江永等经学家受写作习惯和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其论证“冕无后旒”一说确实存在疑问。同时,从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审美上来看,冕前后有旒也更加符合古人的选择。

PDF下载

[1]李恩江, 贾玉民. 说文解字译述[M].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0: 674-676.

LI Enjiang, JIA Yumin. Translations of Paraphrasing Texts and Words(Shuo Wen Jie Zi) [M]. Zhengzhou: Central China Peasant Press, 2000: 674-676.

[2]李学勤. 礼记(卷23): 礼器[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731.

LI Xueqin. The Book of Rites(Vol23): Ritual Vessels [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731.

[3]贾公彦. 周礼注疏(卷32)[M]. 上海: 中华书局, 1980: 854.

JIA Gongyan. Exegesis of Zhou Rites(Vol32) [M]. Shanghai: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0: 854.

[4]丁鼎, 于少飞. “冕无后旒”说考证[J]. 中华文化研究, 2015(春之卷): 886-894.

DING Ding, YU Shaofei. A query of "The Official Crown Having No Rear Tassels" [J].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2015(Spring): 886-894.

[5]钱玄, 钱兴奇. 三礼辞典[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705.

QIAN Xuan, QIAN Xingqi. San Li Ci Dian[M]. Nangjing: Jiangsu Classic Publish House, 1988: 705.

[6]王宇清. 周礼六冕考辨[M]. 台北: 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2001: 67.

WANG Yuqing. An Outline of the Six Forms of Head Dress and Official Costume in Chou Li[M]. Taibei: Taiwan SMC Publishing Inc, 2001: 67.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301/435.html



上一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下一篇: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农史学会举办首次农史知识竞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