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冕无后旒之说研究的献疑(2)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同时,《“冕无后旒”说考证》提出了自己支持冕有后旒的证据,而同年一文《“冕无后旒”说新论》[5]则对前文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逐一反驳,如表3所

同时,《“冕无后旒”说考证》提出了自己支持冕有后旒的证据,而同年一文《“冕无后旒”说新论》[5]则对前文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逐一反驳,如表3所示。

鉴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关于冕是否有后旒之问题还需要从其他角度来考查。首先,历史文献是不可越过的一环,不妨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查各个时代的官方正史,从中找寻蛛丝马迹;其次,还可从古人写作习惯上来考查冕之后旒是否有省略的情况;最后,从人类最基本的审美原则出发,考证古之服饰的对称性,来怀疑“冕无后旒”之说的可信性。

表3 《“冕无后旒”说新论》对《“冕无后旒”说考证》的反驳Tab.3 The argument of “The Official Crown without Rear Tassels” in two articles(AQueryofTheOfficialCrownwithoutRearTasselsandNewDiscussionofTheOfficialCrownwithoutRearTassels)《“冕无后旒”说考证》支持冕有后旒的研究《“冕无后旒”说新论》反对前文之研究江永判断失误,认为冕后无旒,东汉刘熙《释名》证实“前后皆有旒”是东汉学术界的共识东汉刘熙的《释名》饱受争议,其对冕的看法不能代表“东汉时期学术界”对冕制的普遍共识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和宋聂崇义的《新定三礼图》绘制的帝王之冕皆前后有旒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多引礼书、三礼郑注、贾疏、孔疏,结合郑图、阮图、梁图、张图等旧图,有构造臆断之嫌出土的文物为证,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一顶明代九旒冕前后有旒出土九旒冕只能作为明代鲁荒王正好符合明代亲王冠冕的定制,不能作为先秦冕有后旒的论据从制作工艺与穿戴角度看,如后无旒,那前面144颗玉珠的重量会使冕板失去平衡就工艺而言,玉珠轻重无记载,若每个玉珠只有几克重,144颗也很轻,加带子也不易前倾,不能作为“冕有后旒”证据

2 二十四正史所载冕旒之言

对于冕有无后旒之考证,还得从对冕冠记载的古籍上找寻证据。由于各类文献众多,且会出现江永等三位作者所提出的文献可信度的问题,笔者将重点放在了对二十四正史的考查上。

据查证,最早记录冕的古籍是《仪礼·士冠礼》:“天子衮冕,负斧依。”并未详细描述冕冠。随后《周礼·夏官·弁师》载:“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记载冕前有旒,但并未说冕后是否有旒。此后,《礼记·玉藻》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郑玄注:“前后邃延者,言皆出冕前后而垂也。”也有学者认为邃延是前后筵板超出冠卷之意。《礼记·礼器》载:“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没有提及旒的具体位置,或许在《礼记·玉藻》中已详细说明,所以本文略说。

对二十四正史中的《舆服志》进行梳理,冕有无后旒之记载情况[6]。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舆服志》载:“冕冠,垂旒,前后邃延,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隋书·舆服志》载:“前后邃延……邃延者,出冕前后而下垂之……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说明前后各9旒,每旒12珠,才刚好用216颗珠。《宋史·舆服志》载“前后各十有二旒……”,《金史·舆服志》载“前后珠旒共二十四”,《元史·舆服志》载“綖之前后,旒各十二……”,《明史·舆服志》载“前后各十二旒”。这些史书都明确指出前后有旒。

对冕后是否有旒并未明确表达的有《南齐书·舆服志》《旧唐书·舆服志》和《辽史·舆服志》。

值得思考的是,在《晋书·舆服志》中,先是记载:“及晋受命……冕,皁表,朱绿里,广七寸,长二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白玉珠,十有二旒,以朱组为缨,无緌。”这里对晋代采用的冕冠旒的位置并未标明。稍后又提及:“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不改……此后由于美玉难得,方用白璇珠……”由此两处表达可以推理,在旒位置表述上或许存在省略现象,倘若不单独说明材质的情况下,后旒的概念已约定俗成,不用特意指出。

综上,有关是否明确指出冕后有旒的三礼之书和正史整理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在13种文献中,有6种文献明确指出冕有后旒,有6种文献没有明确指出冕是否有后旒,有1种文献指出冕无后旒。就算是作为冕无后旒依据的《大戴礼记》也没有明确指出冕无后旒,而仅是提及前旒遮蔽之用途。可见,“冕无后旒”之说还有待商榷,清代学者都拥护这一观点。不得不说,清代是废除冕服制度的朝代,在没有执行冕服制度的情境中去推翻前人之说,确有大胆推测的资本,因为此时原本有政治意义的冕服跟政治统治并无关系,学者可以进行大胆的议论。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301/435.html



上一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下一篇: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农史学会举办首次农史知识竞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