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及相关问题辩证(5)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计有《支愍度学说考》《读连昌宫词质疑》《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四篇。 [7]陈怀宇在《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一书中指出

[6]计有《支愍度学说考》《读连昌宫词质疑》《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四篇。

[7]陈怀宇在《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一书中指出陈寅恪放弃“东方学”研究的准确时间当在1931年,其说证据充分,可从。但从捐弃故技到求得新知,中间是需要时间准备的。所以,陈寅恪彻底转向中古史,似仍当以1932年为界。

[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70页。

[9]陈寅恪1943年致方豪。陈寅恪:《书信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48页。

[10]陈寅恪曾在《对科学院的答复》说:“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其所谓“不谈政治”,主要应是不愿卷入党派纷争,以保持作为一个学者思想之独立,并非指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事实上,从陈寅恪的早期诗歌创作看,他对辛亥革命以来凡影响时局的大事,一直强烈关注。这一点,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多有发覆。至于其晚年诗中的政治指向,也早因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的阐发而广为人知。

[11]陈寅恪1945年致刘永济的信里谈到他南下时所遗失的书稿,有《蒙古源流注》一种。设想若无此次劫难,这本书当也在陈寅恪计划出版的著作之列。

[12]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8年,第201页。

[13]王震邦:《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14]陈寅恪:《诗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8、19页。

[15]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114页。

[16]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50页。

[17]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61页。

[18]陈寅恪:《诗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9页。

[19]陈寅恪:《书信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5页。

[20]参见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

[21]罗志田:《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第27页。

[22]程千帆、黄清连、罗志田等人均提到“不古不今”与“童牛角马”的关系,以此推断陈寅恪所言有明显的“两无所归”之意。但是,“两无所归”并不能作为“不古不今之学”,只能指向治学方法的铁证。在当日中国学界,最热门的无疑是上古与晚近的研究。反而是陈寅恪的“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瞩目者有限。所以,说“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含有一定的自别流俗之意,也未为不可。

[23]傅、刘、周三文均见张杰、杨燕丽编:《追忆陈寅恪》(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汪荣祖的看法见氏著:《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27页。

[24]陈寅恪:《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66页。

[25]《清华周刊》第34卷第5期,第9~14页。

[26]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27]陈寅恪:《诗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2页。

[28]周一良:《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张杰、杨燕丽编:《追忆陈寅恪》,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77、177页。

[2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83~285页。

[30]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81页。

[31]陈寅恪:《隋唐政治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88页。

[3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22页。

[33]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2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03~104页。

[34]据吴宓1961年8月30日日记记载:“但在我辈个人如陈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绝不从时俗为转移。”(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5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60页。)

[35]陈寅恪:《诗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2~13页。

[36]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05页。

[37]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36页。

[38]由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亦可见陈寅恪治学的这一特征。此书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的讲义目录进编排,引文基本照搬讲义,具体论述也参考了他的相关论文,总的来说是忠实于原意的。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402/476.html



上一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研究兼论文学和史学之间的边
下一篇: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十三春秋正名分而明责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