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高校学风问题:基于传统史学观念的反思<sup>*<(2)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无论内涵如何变化,从以上所举例子来看,“风”都是史学家考察、评价特定领域的媒介和标准,同时也是改革、促进该领域发展的首先着手之处,正如东

无论内涵如何变化,从以上所举例子来看,“风”都是史学家考察、评价特定领域的媒介和标准,同时也是改革、促进该领域发展的首先着手之处,正如东汉史学家应劭所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4]8。如果仔细对比今天我们理解中的“学风”和作为史学概念的“风”(或“风俗”),就会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是高度相似的,这是本文写作的逻辑起点。比如高校若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优良学风往往是首先考虑的着力点,这与传统社会官员将“移风易俗”作为首要施政措施如出一辙;评价一个高校的办学质量,在细化的评估标准之上,还有对学风好坏的整体感受,这也是古代“观风”的遗存。更为关键的是,影响学风生成、发展的要素是什么,从宏观层面上讲,学风究竟有什么样的功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可以借鉴传统史学对“风”的判断。

二、形成学风的关键因素

本文第一部分所举《汉书·地理志》的开头两句话表述了班固理解中的形成“风”的关键因素。“水土之风气”,指自然地理因素;“主上之情欲”,指统治者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究竟是否能决定或部分决定人民的性情,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所感受,但无法通过实证研究判定的问题,但是若把这个观察角度迁移到学风的讨论上,却很有启发。这个启发就是,要为学风形成寻找一个无法选择、长期稳定的先决条件,就如同自然地理因素一般。就高校学风而言,这个先决条件毫无疑问就是生源的层次与质量。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我国高校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央和地方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高校内涵质量普遍提升。但是无论高等教育整体水准提升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各高校之间层级顺序基本保持稳定。我国高校的主体是国家公办,他们在资源配置、发展平台、机会获得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均受制于行政因素,这是导致高校之间层级顺序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这种稳定的重要体现就是高招录取分数线的排序保持区间稳定。虽然高考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微调,但高考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区分是不容置疑的。就一所高校而言,在较长时期内,它所录取的新生均来自同一个区间,那么这个层次的学生在中、小学期间的普遍学情,就是该高校开展学风培育工作无法选择、长期稳定的先决条件,就如同班固所说的“水土之风气”一般。高校在整体教育或个体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考虑到生源的高考层次,但极少会探本究源地分析学生的中学学情与高校学习之间的逻辑关系,高校通常只会就招生指标和报考率与高中建立工作联系。如果把高中看作是本科学习的“先修”,那么高校极少会对这种先修进行深入、细致、科学的评估。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法规避这样一个事实: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锤炼,已经对学习具备较为稳定的“前理解”,已经形成了面对学习的存在模式,对同一层次区间的学生来说,这种“前理解”和存在模式又具备普遍性,是形成本科学风的一个关键因素。

班固认为,统治者的好恶,对人民风尚有引导作用,这个看法更早的类似表述有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圣人应该掌握权力,然后可以用自己完美的德行与高超的智慧引导人民,这是人类文明早期共有的观念(4)中国古典文献所记载的圣人,除孔子外,皆为“有德有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有“哲人王”的设计。。祛魅之后的现代社会,理应拒绝“卡里斯玛”(charisma)式的人物或人群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教师可能是仅存的依然具有古典神圣性的职业群体。如本文开头所言,基础教育的升学压力巨大,量化考核导向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被不同程度削弱,教师有可能被异化为“帮助通过考试的人”。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中,大学教师拥有最为丰富的知识,能够自由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与真理,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这种泛化的认知具体到高校内部,就是教师依然对大学生有精神引领的可能,即大学教师的学识、思想与追求可以从根本上引导学风向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是纯粹的学术关系,研究生会主动了解、探究导师的专业擅长和学术思想。但是本科生处于专业学习入门阶段,很难有足够的基础自主认知教师的学识、思想,进而产生学习上的模仿。由于本科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师生之间缺乏全方位交流的制度基础,而只有全方位接触,教师才有因材施教的可能,教师的学识、思想与追求才会在以学习为核心的生活实践中凝结、转化为可以模仿的典型,对学生发挥人格感召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高校教师能否全方位、多角度地介入学生的成长历程,对本科学风培育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0/1116/379.html



上一篇:建阳刻书业史学题材的繁盛及原因探考
下一篇:笔书字韵,美学与史学的碰撞 ——历史二轮复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