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集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史学集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集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集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集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集刊》编辑部征稿[10/30]
课艺总集清代书院的学报和集刊(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又有少数总集,可知其作者入选的几率。《尊经书院课艺》(江宁)薛时雨序:“岁在己巳(1869),时雨以谷山制府聘,承乏尊经书院。院中士肄业者二百人有
又有少数总集,可知其作者入选的几率。《尊经书院课艺》(江宁)薛时雨序:“岁在己巳(1869),时雨以谷山制府聘,承乏尊经书院。院中士肄业者二百人有奇,视承平时已减。”“起乙丑(1865)二月,迄己巳(1869)十二月,积一百余课,存文若干首。”*薛时雨选编:《尊经书院课艺》,同治九年(1870)刊本,薛时雨序。此书南京图书馆藏本仅一册,国家图书馆藏本六册,系全本。据全本,凡制艺161篇,作者38人。二百多人中,仅38人有课艺入选,亦可见发表之不易。
3.用稿标准
清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是八股文,其衡文标准叫做“清真雅正”。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课艺总集,其选文亦以“有利于场屋”*雪岑氏选编:《紫阳正谊课艺合选》,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本,雪岑氏题识。为目标,故而“清真雅正”自然成为去取标准。序言或凡例中往往明言,例如:
文取清真雅正。*陈本钦选编:《城南书院课艺》咸丰四年(1854)刊本,陈本钦序。
每课一艺,必以能融会圣贤立言之旨为宗。至文之清奇浓淡,苟不诡于正,有长必录。*潘遵祁选编:《紫阳书院课艺》,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潘遵祁序。
择其尤者一百七十篇,皆理法清真而有书卷议论者。*郭式昌选编:《爱山书院课艺》,光绪八年(1882)刊本,郭式昌序。
汇三年内官师课卷,择其理法双清、华实并茂者录之。*马传煦选编:《崇文书院课艺九集》,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马传煦序。
以经史词章为主要内容的课艺总集,则另有取舍标准。《学古堂日记》(苏州)吴履刚跋:“贵筑黄公昔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其为教也,大约校勘必致精,纂录必举要,考据务详碻而惩武断,义理尚平实而耻空谭,条贯本末,兼综汉宋,实事求是,期于心得,以上企孟氏详说反约、孔门博文约礼之训。”*雷浚等选编:《学古堂日记》,光绪十六年(1890)至二十二年(1896)刊本,吴履刚跋。《南菁讲舍文集》(江阴)黄以周序:“凡文之不关经传子史者,黜不庸;论之不关世道人心者,黜不庸;好以新奇之说、苛刻之见自炫,而有乖经史本文事实者,黜不庸。”*黄以周、缪荃孙选编:《南菁讲舍文集》,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黄以周序。科举导向和学术追求,在不同的课艺总集中各有体现。
4.“关系稿”
胡敬(1769-1845)主讲杭州崇文书院,选编《敬修堂词赋课钞》,收录董醇等81人课艺,其中胡琨、胡琮姓名之后皆有“附”字。*胡敬选编:《敬修堂词赋课钞》,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本。胡琨(1814-1860),字次瑶;胡琮(1815-1861),字季权:皆为胡敬子。琨、琮二人课艺入选是集,当是其父关照。需要说明的是,说琨、琮二人课艺为“关系稿”,不代表他们所作不佳。胡琮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补廪膳生,胡琨于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式第32名举人*胡珵:《诰授朝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学士书农府君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1册,第435、437页。,皆属一时俊彦。他们与其兄胡珵有《胡氏群从集》三卷,《清史稿·艺文志》著录。
《紫阳书院课艺九集》(杭州)收录陈予鉴制艺一篇。文后评语云:“选课艺既竣,同学世兄骆筠溪持此卷语予曰:‘此旧徒陈某作也。刻苦为文,少年赍志以殁。可否存之?’辞甚切。虽然,欲于课艺中存其人,亦可哀矣。文亦足存者,因附卷中。”*王同选编:《紫阳书院课艺九集》,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其文虽“亦足存者”,但无骆筠溪的推荐则不能入选,这也是一种“关系稿”。
又,《江汉书院课艺》(武昌)辛卯(1891)卷,收录制艺10题31篇。每题皆收前三名所作,惟末题增收“四十名苏逢庚”一篇。壬辰(1892)卷收录制艺10题33篇,每题皆收前三名所作,惟第一、二、五题增收“四名陈略”、“一等百二十名陈略”、“五名陈略”三篇。*周恒祺选编:《江汉书院课艺》,光绪十七(1891)、十八年(1892)课艺,刊刻时间未详。苏、陈二人考课名次靠后,却能入选,颇显突兀,故疑二人课艺属于“关系稿”。
三 命题、发表、润色和评点
1.命题
书院课艺总集从内容上看,有专收八股文和试帖诗的,有专收经史词章、时务算学的,也有兼收前两者的。不论何种类型,课艺题目多为官师(地方官员和书院山长)所拟,生徒所作皆是命题文章。故而总集之中,多同题之作。
也有个别例外。黄彭年(1823-1891)主讲保定莲池书院,认为“课试成材,非启牖向学。限之以命题,虑非性所近也;拘之以篇幅,惧其辞不达也”,因而不再命题,改由生徒自拟,“命诸生为日记,人给以札,旬而易焉,月论其得失而高下焉”。*黄彭年选编:《莲池书院肄业日记》,光绪五年(1879)刊本,黄彭年序。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70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