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不容青史尽成灰访张宪文教授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容青史尽成灰——访张宪文教授●张宪文■董佳导语:在我国的学术发展史上,史学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在古代。史学被看作是学问的最高形态,所有的问题大多围绕历史展开
不容青史尽成灰——访张宪文教授●张宪文■董佳导语:在我国的学术发展史上,史学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在古代。史学被看作是学问的最高形态,所有的问题大多围绕历史展开,有所谓“史外无学”的说法。而步入近代科学社会以来。史学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放在次一级的地位上讨论。事实上。这种高下之分本身是粗率的.这种粗率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暴露得愈加明显。随着人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历史与传统也逐渐从以前的“低级”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观念的转型.对历史的重新梳理自然而然成为学术的需要。考察历史的过程和现代意义.便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当然对于历史的态度,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历史“可以知兴替。可以辨是非”,可以明志、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也有人认为,“历史就是面团”.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随便捏造、涂改、抹杀、想象。于是有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编写了各种各样、看似客观存在的历史。但真实的历史最终还是客观的,一张薄薄的伪历史。终究是要破的。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f"l题.如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问题的持续讨论,不但凝聚着人们对往事的追忆。更表达了人们对真实历史的渴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铭记真正的历史,铭记民族真实的过去。才能赢得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作为国内民国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张宪文教授对跌宕起伏、纷繁复杂的民国史有着极为深入的独到理解。曾先后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代表性著作50余万字的《中华民Ill史纲》。是1949年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系统论述民国史的著作,曾引起关联社、台湾及大陆媒体的广泛报道.被视为大陆中国现代史学界“打破传统史观、解放思想”的标志性成果。张宪文教授也因此被国内学界视作是民国史的开拓者和民国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张宪文,193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lit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历史学会会长、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曾多次应邀在美国哈佛、耶鲁,英国剑桥,日本早稻田、庆应。韩国首尔及台湾、香港等地著名大学访问及讲学。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及中国现代史。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六五”、“七五”、“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及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国史研究》首席专家。曾出版《中华民国史纲》、《蒋介石全传》、《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现代史史料学》、《中华民国史丛书》、《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等著作10余部。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求是》、《历史研究》、《新华文摘》、《历史档案》、《民国档案》、《历史教学》、《史学月刊》、《复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内容涉及民国政治、军事、中外关系、历史人物、史料评述及学科理论体系等各个方面。访谈时间:2007年7月6日■:今年是七七事变七十周年.每当7717日到来的时候。我们便无法忘却那段惨烈的历史。八年抗战的暗夜、3500多万同胞的伤痛和遗骨。已经成为中国人难以忘却的民族耻辱。明天就是“七七”事变七十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的采访也从七七事变和中日战争这个话题开始。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会爆发在卢沟桥19这个地方?●:这是因为七七事变前,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平津一线。这时驻守平津的中国军队是宋哲元第29军。1935年日本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策动把国民党中央军主力逼出华北。中央军撤出后的权力真空被曾和日军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有过交锋的29军填补。后来日本试图策动宋哲元成立“自治政府”失败后。1937年前日军就已经从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对平津形成合围之势。后来日军又在通县扶持殷汝耕成立一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基本上把冀东22县划入势力范围。这时候日本军队要再进一步扩大侵略的话。就必须占领平津。日军要为扩大战争寻找借VI.挑起事端,于是便有了卢沟桥事变。当然日本也可以不选择卢沟桥.而选择别的地方,比如丰台。但它总要找一个地方,挑起战斗,然后扩大。事实上,日军这一系列的侵略行径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到中国军队控制范围的深处取得一个“点”的驻兵权.这个“点”一般都在铁路线上.然后自己制造事端反诬中国军队,再通过政治和军事讹诈.达到它扩大占领中国领土的目的。■:看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那么七七事变前国内对日军的侵华有准备么?●:事实上。国共两党都认为中日必有一战。只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12,9的瓦窑堡会议上鲜明的提出了明确的全民族抗战路线。而国民党则是在“西安事变”后,才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开始转向比较积极的抗战策略。当然这中间有个过程的,一开始国民党是希望中日冲突作为地方事件处理。就地解决,不希望扩大。主张通过抵抗加谈判的妥协方式解决问题。但是随着日本加快向华北进逼.蒋介石准备抗战部署的决心也越来越大。基本上到了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蒋介石开始积极筹备军事防御工作。从九--A.事变至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在国防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划定国防区域、整顿江海防要塞和构筑国防工事。先后修缮了10万公里的公路.并接通了很多具有军事意义的战略铁路.还开始在战略后方建立兵工厂、重工业工厂。这些国防设施在抗战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一方面指示宋哲元和日本人进行谈判。力求作为一个地方事件解决。另一方面蒋也加紧了军事部署,密令部队向石家庄、保定集中,组织保定会战,设立石家庄行营。同时电令何应钦马上从四川返回南京,主持战事。并在同年7月17日的庐山讲话中清晰明确的表述了自己的抗日态度。要求全国军民牺牲到底、抵抗到底。至此中日全面进入战争状态。一:战争是花钱的,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现代战争。当时中国的经济能否支撑中国进行下去呢?国际社会对中日双方的态度如何?●: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中国的现代经济是有较大发展的。但在1931年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灾害、内战及日本侵华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受到破坏。之后.蒋介石采取一系列政策.特别是财政和币制改革以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经济又上升。可以说.1936年是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6期中华民国时期经济最好的一年。但是和日本比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日本虽然资源不丰富,但是它比较强大,工业比中国发达。当时日本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已接近英、美、法等世界强国水平。而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很多工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制造弹药的硫酸、硝酸、酒精等化工原料生产严重不足.制造火炮的特种钢、制造弹壳的铜材、光学仪器、通讯设备的生产十分微弱。政治上,中国虽然结束了军阀分裂割据走向了统一,但这基本上是名义上的。到1935年。蒋介石通过追剿红军,才把势力扩展到贵州、四川,后来又控制了云南。对于西北则因为鞭长莫及而难以控制。不得不对甘宁青的马家集团、新疆的盛世才等采取怀柔政策。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也在抗日旗帜下结束内战.开始走向联合抗战的道路。但蒋介石虽然容许共产党公开活动。却始终没有放弃反共。从抗战爆发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抗战基本上可以用“孤立无援”来形容。七七事变时。中国在国际上没地位。没什么人关注中国战场。到了抗战后期,中国才进入四强。但这个也不完全反映中国的实力,只意味着在政治上你参加同盟国和战胜国这个行列。1931年至1941年.英美对日都采取绥靖政策,对中日战争基本上不干涉.不愿得罪日本。不但继续与日本保持贸易,还出售很多重要的战略物资给日本。因此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阵营没形成之前.中国的抗战可以说是独立的.对世界形势没有太大的影响.一直到了太平洋战争情况才发生改变。当然国际社会对中国也不是没有援助。如苏联这个时候是中国主要的援助国。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不但给中国贷款、提供军事装备,还派遣军事干部和志愿航空队到中国。当然苏联帮助中国有它自己的目的,即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保持它东部的安全。而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也曾和中国有一段蜜月时期。这是因为德国需要中国的战略物资,如钨、锑、锰等,要造枪炮就需要这些物资。而中国也需要德国的枪炮和军事装备。那时两国关系比较友好,还有德国顾问团在中国帮助作战。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国在中日之间采取一种两面不得罪的政策,1937年冬德国大使陶德曼甚至还在中间调停中日争端。只是后来在日本的逼迫下,1938年6月才倒向日本一边,中德关系发生逆转。1941年,德国承认汪精卫政权。中国宣布和德国断交。■: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齐密云、日本学者井上清、藤原彰等都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是十四年,而不是八年。因为抗战早在1931年日本发动后就开始了。从1931年九--j\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的14年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长达14年之久.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过程。此外,他们还认为抗战十四年的说法,也有利于揭穿日本右翼分子图谋借用“八年抗战”之说.否认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不为其留下可利用的口实。不知张教授对这种观点是否认同?●:我比较赞成十四年抗战的观点。毫无疑义,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各民族、各阶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6期级、各政党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起点。这之前国共两党还在对抗,地方军阀还在争地盘。七七事变以后,大家觉醒了.有了一个全民族的抗争,行事更坚决了。可是我个人认为抗日战争应该从九一八开始才算完整。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日本采取的步骤是先局部侵略,之后全面侵略。九--Jk事变后,不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步骤、范围、手法如何变换,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却从未放弃.日本侵略军并未撤离中国领土.它始终遵循和坚持田中内阁所制定的企图灭亡中国并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并由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从中国方面来看,政府总的还是希望妥协.不希望战争扩大,因为不管怎么说,战争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总是不利的。而这又涉及战略策略问题.我们是不是一开始就应该跟敌人拼?有没有一个我们力量的准备过程?妥协有两种,一种是超越原则的妥协,那就是投降;而另外一种妥协是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其实七七以前,还是有不少抵抗战争的。比如长城抗战、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等,这么多的英烈对日军进行抵抗.尽管总体看来是失败的,但是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此。无论是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还是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来说.14年的战争都是一个整体发展过程.它是由局部抗击到全国抗战的变化演变过程。七七事变是八年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我们不应将七七事变前后割裂为两个不同质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应将14年的中日战争历史.作为同一场战争的两个阶段加以研究。所以我写抗战史的时候。特别注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史(1931—1945)。目前,仍有学者坚持八年抗日战争的观点。作为学术问题。可以讨论。●:大家都知道。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扯不断与日本的联系的。中日关系自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现在又由于日方在历史、海洋资源等问题上接连制造障碍。使两国关系受到损害。我想请问您的是,作为中日历史问题之一的南京大屠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日本否认对华侵略、造成中日历史问题争端的焦点?您主编的那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不是为了扭转日方对于历史的错误认识?●:南京大屠杀逐渐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焦点应该是从“教科书”问题的产生开始的。在那之前,中日双方一直没有过多地纠缠历史问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右翼在教科书中否认侵华战争.把“侵略”说成“进入”,曲解战争性质,这其中也包括南京大屠杀。当时引起了中国政府和各界的关注.我记得南京曾召开了多次座谈会,一些大屠杀的幸存者也发表谈话.回忆自己和家人受迫害的经历,批判日本的歪曲行为。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自民党请来一批右翼学者给自民党的国会议员做了将近20次的报告,出席者达到1000多人次。这批右翼学者在报告中极力歪曲从日俄战争,到九--Jk事变、七七事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历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他们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捏造的,是一个不存在的谎言,甚至有右翼学者谎称南京当时只有20万人口。怎么可能杀了30万?实际上战前南京人口已经达到100万,战争开始后。人口有所减少。譬如,富裕人家、公务人员、大中学校师生、一些较大的企业,不少人离京西迁。但是.许多下层民众、中小工商业者,仍滞留南京,加上十多万军队.据估算南京人口应在50—60万人之间,远不止20万.一些不了解中国情况的人听了就盲目相信了。后来他们把这些报告汇编起来出版了《大东亚战争的总结》这本书.主要内容都是对侵华战争的歪曲。日方对历史问题的错误态度。不能不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尽管他们也说过反省,但仅仅是反省还不够.反省是过程,不是结果。反省之后要真心实意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口是心非。日方也道过歉,但今天道歉明天就推翻。日本右翼更是极力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慰安妇、否定东京审判、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但我相信多数日本老百姓和年轻人在了解历史真相后。会尊重历史。我们历史学者有责任把历史真相揭示出来。告诉世界,也包括日本人民。所以2000年我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的建议和支持.联合南京地区历史学界的专家、教授,联系海内外的学者、朋友,合作编辑了一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当然出版史料集不是想加剧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是要让他们对待历史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有利于促进中日友好。我相信时间会还历史一个清白。这套史料集的出版,会让不带偏见的正直的日本人民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将给右翼势力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套史料集内容丰富,共28册、1500多万字,是近年来我国大屠杀研究资料的集大成。面对如此浩瀚的资料.收集工作是如何完成的.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其内容?●:好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首次用史料的形式来展现“大屠杀”那段历史。其中包含政府公文、档案、个人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珍贵的文献资料。但史料的搜集工作十分不易,全部是由历史学者亲赴日、美、英、德等国及我国台湾、南京等地收集来的第一手史料。这是南京大屠杀研究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其中不仅有受害方中国的资料.还有加害者也就是侵华日军的文件和官兵日记、回忆、证言。还有当时留在南京的欧美人士所写下的所见所闻。有些资料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首次公开发表的。如日军首脑冈村宁次大将的“阵中感想录”等。这些原始材料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了保证史料的客观与真实.我们甚至保留了原材料中的错字。2005年年底,这套历时5年的大型历史文献工程终于在南京出版了。内容包括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材料、幸存者的回忆与日记、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日军官兵的日记、书信、回忆和证言、遇难者的尸体掩埋、外国媒体报道与美英德等国的外交文书、幸存者调查口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国防部军事法庭审判战犯、国民政府所做有关大屠杀的调查统计等共28册、1500多万字。我们希望这套史料集能为广大的海内外历史研究者和众多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丰富全面的历史资料。但是,由于21材料来源广泛。有加害方、受害方、第三方的亲身经历、亲见亲闻材料、各种档案文献材料、报刊材料等。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对这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惨案。声音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对史料均照原样收录,不加任何更动,提供给历史研究者,由他们在使用时加以考辨、解析。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另外;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我们还在继续做。从2005年以来。我们又获得一批史料,也有1000多万字。到2007年底。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时候,估计还可以出版27卷。总数可达55卷。它确实是一项传世的巨大学术工程。一:南京大学身处大屠杀的发生地。也是当地最重要的科研教学单位。对于大屠杀的研究,南京大学可谓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请问南京大学近年在南京大屠杀研究方面取得那些新的进展?●:你说得很对。南大确实在大屠杀史方面很有优势。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大学便开始进行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现在我们又将其列为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重点研究项目。多次召开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进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在海内外广泛收集资料。为保证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深入.我们与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共建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也于2006年4月29日在南京大学成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成立后。继续围绕南京大屠杀史及相关问题收集第一手资料.联合世界各地有良知的学者,在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客观地介绍给国际社会.特别是各国知识界和青少年。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推动世界和平事业。此外.研究所还将致力于南京大屠杀史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从2006年秋天起。我们开始招收该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已经于前年正式公开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真迹。此消息一传出阚i即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的轰动。两岸三地的学人纷纷前往一睹蒋介石E1记的真迹。为什么蒋介石El记会在学术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蒋介石日记能够在学术界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蒋本人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蒋介石长期担任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他自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蒋介石一生留下五十多年的日记.人们在研究他的时候,自然关注其日记。蒋介石日记和有关国民党的历史档案,是记录中国近代史的极为珍贵的资料。蒋本人几乎参与了国民政府时期所有重要的事件。通过其笔触所记录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了当事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有助于我们解答许多历史疑案。这次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的蒋介石1917到1931年的日记.也是他最早的一批日记手稿,当时他才30岁,在孙中山的麾下从事革命活动。世人将从日记中一窥蒋介石从黄埔到北伐那段期间的内心世界,并从这批日记中了解其历经北伐和清党紧张局势的深刻感受。另据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表示.以后还将再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6期向公众开放蒋介石从1932年到1945年的日记。并根据对日记整理和保存的进度.陆续公开蒋介石1946年以后直到1975年逝世为止的日记。所以两岸三地的学者对这一消息都感到非常的兴奋。●:为什么原属于私人收藏的蒋介石日记,现在却要远赴重洋.交给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存?作为国内民国史重要的研究机构.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是否会组织专人前往研究解读?●:原本由蒋介石的孙媳妇蒋方智怡保管的蒋介石日记交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存.是一件无奈的事情。胡佛研究所之所以有机会入藏两蒋日记手稿和相关国民党其他史料。主要是由于目前台湾政治混乱,民进党当局大肆推行去“中国化”、“去蒋化”,以及台湾各地发生的大规模摧毁蒋介石铜像和有关文物这样令人遗憾的事情。如此弥足珍贵的历史史料如果遭受破坏。则非常不幸。在此情况下,台湾当局前“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发言人、现任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居中牵线,加上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多年来与国民党高层多有交往的马若孟的大力推动和运作.胡佛研究所出资180万美元,将两蒋日记暂存在那里。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对于两蒋E1记手稿。蒋方智怡女士已再三声明。胡佛研究所没有所有权,双方约定由蒋家“暂存”胡佛研究所.并由蒋家指派的研究人员人所整理资料。两蒋日记手稿的未来则视两岸互动情况而定。在最无争议且具合适的学术研究环境下。最终将回归中国。当然.南京大学作为国内研究中华民国史的重镇,我们一定会派人前往考察研究。一:去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部分开放了蒋介石的日记。引起各国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一时成为舆论热点。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团结出版社推出了张秀章编著的《蒋介石日记揭秘》,很快吸引了读者关注,各大媒体、网络纷纷报道。不知张教授您对这本《蒋介石日记揭秘》是怎么看的?●:这本书是北京团结出版社于2007年1月推出的.仅《蒋介石日记揭秘》这一书名,就吸引读者眼球。该书之称辑录的日记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党务、外交以及家事等诸多方面。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此书实在是一本无秘可言的出版物。所谓“揭秘”,则是根据日记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解析、评注、诠释。该书宣称辑录了蒋介石自1915年至1949年逐年日记1000余则.揭露了蒋介石Et记的真实面目。但全书许多部分是根据毛思诫《蒋介石年谱初稿》、古屋奎二的《蒋总统秘录》和黄仁宇的《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等书编篆而成。这些书确实引用过部分蒋的日记。但这些书都与日记原稿有较大出入。不能完全视为蒋的Et记。编著者还说:“这本书披露了蒋介石所经历的这段重要时期的历史内幕.使很多历史疑问得到了解答。”但我们并不知道。这本书为我们“披露”了哪些历史内幕、解答了什么历史疑问。一:由您负责的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民国史的重镇.在学术界中享有非常高的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6期声望.是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您和您的团队取得了令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成就:1985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史纲》引来美联社记者专访;年《中华民国史大辞典》面世,被称为“十年之内不可能被代替”;2005年,出版28卷、15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引起日本官方高度关注,北大老校长吴树青教授称其是“南大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为国家做的第二件影响深远的大事”;2006年,4卷本220万字的《中华民国史》发行,在民国史研究领域又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这些都是在您所主持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完成的。可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民国史中心的一些情况?●:好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的创建不易。南京大学的民国史研究开始于70年代初.1984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建立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单独成立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实际上是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新研究员给我们的建议。并很快获得学校批准。可是,“中心”房子、经费和编制都存在困难。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自筹资金。幸运的是,很快我们获得了台湾实业家陈清坤先生的资助。有了陈先生的资助,活动经费得到了保障。在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中心”还办了刊物《民国研究》。后来,学校整体条件得到改善,“中心”也得到了学校的优先关心.拥有了近400平米的研究用房、专职教师11A、经费也大大增加。正如你所说。2000年9月份,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又顺利地成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的建设驶上了一条发展的快车道。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面对教育部39个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们凭借科研实力和学术热情,拿下了其中唯一的史学项目《中华民国史研究》。可以说,“中心”从研究民国人物开始.已经在团队的集体努力下取得了累累硕果。几年来.本基地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40余项。获得经费总数740余万元;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02部、译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按照基地的建设标准.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如今,“中心”已同英国剑桥大学、布里托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日本侵华研究基金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拉筹伯大学等开展了多项深层次合作。去年暑期。中心还在浙江溪口主办了第5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前来参加的国内外教授、学者共有120多人。●:打一个比方。是不是“中心”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从“零起点”到“国家队”来形容?您作为这支优秀团队的负责人.您是如何领导团队的?●:在长期的摸索中。南京大学一些学科形成了“名家+团队”的科研协作模式。早在中心成立之初,我们就聘请了著名史学家李文海、章开沅、姜义华、茅家琦等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我们要求“中心”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对学术热爱和对事业的执著。在这个科研模式支撑下,“中心”又逐渐形成了团结奋斗、求真创新、学术奉献和开放合作的精神特质。我认为学术研究一定要紧紧把握“三新”和“三性”。“三新”就是新史料、新方法、新观点:“三性”是现代性、国际性、历史延续性。我一再强调研究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历史推敲。没有史料,观点就站不住脚。要求学术成果中第一手史料必须占到70%以上。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攻关项目实施细则》。不管是哪个子项目。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得拿掉。■:现在有些海外学者已经将以南京大学为中心的南京地区民国史学者誉为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称呼的?●:这种称呼我们有所耳闻。对于“南京学派”这一称谓.我们感到既欣慰又有压力。一方面,这是海外学术界对南京地区一大批民国史研究者学术成就的肯定。南京地区同仁对这一厚爱表示非常感谢;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还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理论研究与对外合作等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因此,对于“南京学派”这样的赞誉。更多是看作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励。我相信,南京大学和南京地区的民国史学者,一定会坚持学术奉献精神。求真创新,努力多出成果,使民国史研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时间过的很快!今天同您的访谈使我受益匪浅。您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为我们客观公正的分析了抗战时期的敌我态势、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现状、蒋介石日记的概况及其利用情况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的成立发展等等。您的介绍使我们丰富了历史知识。开阔了研究的视野.让我们真正的领略到史学大家所特有的睿智与风范。再次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祝您愉快!(董佳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上接第91页)学术情谊。又如,顾诚与陈梧桐是学术上的挚友,因此,陈梧桐写《南明史》一书提要,不仅深入地写出了《南明史》的学术特点,而且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故人的缅怀之情。读完全书,深深感到,在当今学术界,名家评论史学名著,阐发其深旨大义的文章,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十分需要的,这对于学术积累工作,对于提高中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学术史修养和创新性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1/0309/451.html



上一篇:中医学兴衰的史学探源在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下一篇:法律史学研究的反思与出路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