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史学发展的图像场域与本科历史教学的视觉化融(3)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图像在本科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与实践 图像时代,运用图像或视觉化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图像或视觉化手段不应落入“机械”运

三.图像在本科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与实践

图像时代,运用图像或视觉化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图像或视觉化手段不应落入“机械”运用的陷阱,应在充分肯认其功意义的前提下,围绕本科历史教学实践中具体需要达成的目标,有的放矢地运用图像或视觉化手段。

教师在本科历史教学中,首先应遵循图像运用的两个重要原则。

批判性原则。运用、观看图像并不等于全然相信图像。彼得·伯克虽然鼓励将图像当作历史证据来使用,但却提醒人们此种证据的使用可能存在着陷阱,需要对可视证据进行考证。图像作为人为的创造物,必然内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从而使图像的“见证”作用大打折扣。在严谨的历史教学中,识别图像创作者的意图比揭示出图像的含义更为重要,只有弄清图像创造者的意图,才能避免被其主导。因此在本科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批判性观看能力尤为重要。

方法先行原则。只有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看”图像,才能使图像在历史教学中的功用实现价值最大化。这里的“看”即学会阐释或解读图像,了解图像作为一种特殊“文本”,如何“叙事”。因此,教师在本科历史教学中如果采用图像进行教学,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方法论上的指导。具体而言,学生至少需要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关种类图像的构成元素,掌握一定的图像学、符号学、解释学理论,才能够将图像放入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场域进行历史化的释读。

教师在本科历史教学中,其次应注意做到图像的“五融入”。

第一,将图像融入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有研究表明,学生每节课上只能记住5-9个知识点。除非学生是通过案例学习和理解记忆的形式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信息编码,否则信息保存的时间不会很长。”[17]因此,教师在本科历史课堂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可以巧妙地运用图像帮助学生编码从而便于记忆,巩固对学习内容的习得。

第二,将解读图像潜移默化融入史学方法的教与学中。本科历史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史学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图证史(印证、考据)、以图补史已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路径之一。教师在本科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穿插以图证史、以图补史的范例(多见于考古图像或田野调查得来的图像),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示范、引导学生形成发掘、发挥图像史料功能的工具性思维。

第三,将图像融入研究性、专题性教学中。教师在本科历史学专业断代史、国别史、专门史等带有更多研究性、专题性色彩的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以图像为切入点表征历史的成果,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特里·布劳斯《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张海林《中西文化交流图像史》等著作是可资借鉴的成果。同时,由于“新的视觉图像文化也开辟了新的批评与解释途径,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展开‘边界作业’,推动更宽阔的学科间的碰撞与交融”,[18]高校本科历史教学亦应适当回应此一动态。如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即是一部跨学科,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起来的独特的西方思想史,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在相关的研究性、专题性课程中予以介绍。

第四,将图像融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经由文字语言所形成的是概念性和联想性的表述文本,具有较为明晰的表征指向,而由视觉语言所构成的则是具象性和直觉性的表述文本,呈现为一种大致的表征指向,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模糊性。”[19]正因图像集指向性与模糊性于一身,所以作为历史文献的图像适合用于本科历史教学所开展的探究性学习。诞生于特定时空的历史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解读这一历史图像,“以史解图”得出合乎理性逻辑与历史化逻辑的结论,从而揭示出历史图像自身隐藏的“意义”,这一过程无疑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理解与运用的有效检验。

第五,将图像融入视觉化的教学与学习手段中。正如W·J·T·米歇尔所言,视觉文化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这一转换在当下的重要表现之一即是将知识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创造和传播。”[20]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形式包括启发式草图、概念图、视觉隐喻、知识地图等。运用此类可视化形式可以促进历史知识更加明晰地从教师向学生传播;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可视化;在讨论中运用可视化形式则有助于历史知识与思维在群体间的交流与共享。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引导学生以历史影像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历史影像创作实践亦可视为一种知识可视化的新形式[21],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建构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0/1118/383.html



上一篇:论 梁 启 超 的 国 学 书 目
下一篇:不容青史尽成灰——访张宪文教授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