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史学发展的图像场域与本科历史教学的视觉化融(2)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03年,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发布《面向21世纪学习者的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报告。该报告旨在指导、推动学习者利用发达的数字媒体技

2003年,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发布《面向21世纪学习者的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报告。该报告旨在指导、推动学习者利用发达的数字媒体技术成就更高水平的学习、更加理智的决策以及更好的社会变化适应性。其中,视觉素养赫然位列于21世纪能力的要求中。它要求学习者“能运用传统媒体和21世纪媒体,解释、运用、鉴赏和创造图像或影像,促进思维、决策、沟通和学习”。[9]可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当今的视觉图像以更空前的速度和力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且图像化或视觉化正在与数字化进行深度融合,并对人类的适应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不论人类是否能够接受,这一趋势已成现实。史学领域也必然要适应这一趋势,能够适当运用可视化的视觉表征手段及媒体工具,促进历史知识、史学观点等的创造、理解与传播。

综上所述,图像时代的到来,扩展了史学的研究领域,冲击了史学研究的传统表征与载体形式,显现了有待历史哲学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交流与传递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

二.本科历史教学融合视觉化形式的重要价值

图像时代与史学发展的互动趋向必然会对高校本科历史教育领域提出历史教学需与视觉化形式融合的更高要求。历史教学与视觉化形式的融合具有以下重要的功能意义:

史学的研究与学习是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划下界限。“过去”相较于“现在”是缺席的不在场,却成为研究与学习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这必然造成对“过去”的隔阂感,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或媒介使其成为安克斯密特所说的“缺席的在场”。[10]除叙事文本外,图像亦是使“过去”到场可资利用的手段或媒介。如在历史教学涉及到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时,如能向学生呈现出人物写实肖像或历史场景的视觉化素材,“说曹操,曹操就到”,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过去”的距离。

葛兆光教授曾言及,“我总觉得,历史知识的教学与传授,其更恰当的途径应当是通过写作者或讲授者的‘叙述’,‘激活’读者或听众的记忆、体验与经验,调动心底的‘储备’,唤回心中的‘记忆’,重新建构并认同这一历史和传统的过程。”[11]但是,个体的记忆、体验或经验具有感性特征,其在大脑中的储存往往离不开视觉化的信息形式。同时在史学的研究与学习中需要培养能将研究对象历史化地看待,以卓越的历史感进行探索与分析的能力,甚或需要历史想象能力的参与。然而“图像与感觉的生成一向密不可分,却又屡屡为史学界所忽略。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画面的视觉解读重新感受历史的多样与复杂。”[12]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历史研究领域对图像日益重视。图像被作为历史文献,得以充分发挥印证、补充、考据史料与史学观点的辅助功能。图像本身亦成为史学中心化的研究对象之一,在表征史或心态史等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当下甚至出现了以图像的某些细类,如电影、电视、照片等为媒介表达历史及负载历史意念的史学分支学科--影像史学。[13]高校历史教学应紧跟史学研究前沿,才能培养出适应历史研究与教学多样化趋向的人才。对于史学研究中的图像研究动态,高校教师在本科历史教学中不应忽视,应主动将其适当内化于教学内容中。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高校历史教师时常会无意识地忽略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即学生“对后现代文化的纷繁的视觉经验和对这些观察资料的分析能力之间确实存在者一道裂口”。[14]教师时常顺应图像时代的潮流,或为营造历史情境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图像,但却自己进行简单的画面陈述或内容分析,其结果常常是教师耗费了时间,学生得到了娱乐,但没人从中学到什么。然而,在前述21世纪视觉素养的能力要求中,能理解图像主题和在文化语境中分析和阐释图像含义是一项重要指标。视觉素养培育可以借鉴国外做法,融入单体课程教学之中。因此,学生对图像的视觉化观看并不意味着学生必然知道他所看到的是什么。高校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图像时,应有意识地传授,甚至培养本科学生掌握解读图像的基本方法,以适应学生今后在研究、教学或工作中的需要,并为学生适应图像时代的视觉素养要求创造条件。

诚如布罗岱尔所言,如果丧失国民意识,任何国家将不存独立文化与真正文明。“历史真正的普遍的意义,仍然在于布罗岱尔说的‘国民意识’的建构。”[15]自然,本科历史教育的旨归之一即培育学生的“国民意识”。约翰·罗斯金认为“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了其中的两部书,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在这三部书中,唯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书。”[16]“艺术之书”的主要表现途径即为图像。每一时代的创作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图像为载体记录下时代与历史文化的秘密。这有利于后人立足其中识别本民族身份,寻求本民族的身份认同。因此,基于历史图像的解读与想象,以及中外共时性、历时性图像解读的对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国民意识,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qikandaodu/2020/1118/383.html



上一篇:论 梁 启 超 的 国 学 书 目
下一篇:不容青史尽成灰——访张宪文教授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