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集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史学集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集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集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集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集刊》编辑部征稿[10/30]
冯尔康:史料与史学的不懈探寻者(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宗族史的不断开拓 宗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所谓封建“四权”就包括“族权”。冯先生长期关注宗族问题,20世纪60年代就在报纸著文论述宗族祠
宗族史的不断开拓
宗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所谓封建“四权”就包括“族权”。冯先生长期关注宗族问题,20世纪60年代就在报纸著文论述宗族祠堂与族权,那时的认识自然是批判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学术界对于宗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冯先生强调全面认识宗族,主持编写了《中国宗族社会》一书,是当时学术界新出的两部宗族史之一,有力推动了宗族史研究的开展。先生还推出《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一书,论述了宗族的阶段性变化,祠堂的祭祖、教化,族人的经济、政治生活,宗族的谱牒编纂。先生用自己长期的学术积累,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宗族的基本问题。日本的宗族史专家小林义广教授认为该书对于认识中国宗族很有帮助,译成日文发行。冯先生还提出了中国宗族社会研究的“变态型宗法社会”说,这些相关论文,都收入到他的《古代宗族与社会结构史》一书。
明清以来盛行修谱,虽然近代因社会动荡族谱多有损失,但留存至今的仍然数量庞大,究竟有多少,藏于何处?人们都说不清楚。冯先生很早就注意族谱的调研、整理工作,我读研究生时,他要我带领本科同学实习,调研京津图书馆的族谱收藏状况。先生又与我同国家档案局二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作,编成《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这是大陆第一部全国性大型家谱目录,为研究者与寻根问祖者提供了方便。
冯先生阅读宗族文献,摘抄了大量资料卡片。还是在我读本科的时候,上先生开设的“清史专题研究”选修课,其中一讲是“清代宗族制度”,发的讲义就是一段一段的资料摘抄,想必是他从摘抄的大量资料卡片中选择的。21世纪国家纂修大型《清史》,冯先生应邀撰写其中的《宗族志》,编委会要求以资料长编为基础撰写,先生遂在已有资料基础上,组织学生补充不同地区的新资料,编成并出版了《清代宗族史料选辑》这部大型资料集,该书汇集了有清一代宗族史的基本史料,观照到不同地区的宗族活动情形,取材包括政书、史书、文集、方志、笔记、档案以及大量视觉史料,主要是民间的族谱(家谱、家乘、宗谱)。
冯先生对于清代宗族的深入研究,集中体现在他的《清代宗族史论》一书。先生从宗亲法及其指导思想、宗族特点、宗族载体、族谱4个方面,综论了清代宗族状况、宗族的社会属性及其演变,研究了族长制的特点、祖坟建设、祠祭墓祭、义产与助学、修纂族谱、政府与宗族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研究宗族需要回答现实问题,宗族在现代社会究竟应处于什么位置,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冯先生思考着这些问题,《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社会转向》一书,是先生将清代宗族研究延续到当今的尝试。为了写好这部书,他带领学生到江西等地进行宗族调查,了解当今宗族的活动。冯先生应邀为一些族谱作序,回答热衷宗族事务人士的问题,也搜集新修族谱。冯先生在书中既讨论清代宗族的特点,“礼以义起”的宗法变革论,“养为先务”的睦族观和家族通财观,谱法中求实际与慕虚荣的矛盾观念;也探讨20世纪的宗族,涉及20世纪上半叶在式微中更生的家族、社会各界的家族观、家谱修纂和谱例改良,以及20世纪下半叶家族宗亲活动,还讨论20世纪最后20年的族谱编修、社会各界的家族观、现代社会的宗亲会。先生认为:“当今宗族有其对社会的适应性,能根据社会的变化和需要,改造其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宗族正是有这种适应力,所以能够在变动中的社会生存下去,非但没有被改革的时代所淘汰,还能在消沉后复兴。”
20世纪中国宗族史的研究,冯先生是重要的开拓者。《近现代海内外宗族史研究》一书,反映了先生的系统性看法,先生对于近当代宗族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重视。为了研究近现代海内外宗族史、宗亲会史以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先生利用在国外探亲的机会,深入华人社区,搜集有关华人活动的宗亲会刊物、海报、通知,进行观摩,将研治中国宗族通史延伸到海外华人之中。先生以北美和大洋洲为重点,叙述海外华人的现实状况,分析他们的发展途径,他们与祖国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他指出:“移民一面要融入主流社会,一面又要保持中华文化,而这两者要同时共存,无疑是矛盾的,难于把握的,移民处理好这组矛盾,就会前进,就会生活美满。期待着这个目标早日实现。”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zonghexinwen/2021/101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