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集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史学集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集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集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集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集刊》编辑部征稿[10/30]
中南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力量(史学论文写作规范(11)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真正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四十六年,苏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牵出了四明山的张念一,张念一又牵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焕。找明末尚存的老来看,没人认识他
真正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四十六年,苏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牵出了四明山的张念一,张念一又牵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焕。找明末尚存的老来看,没人认识他,又是一起冒认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头剐了,儿子们斩立决。
上面一段我得解释一下 :这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焕呢?应该是。因为他的完整审讯记录都有存档,现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且与同案犯的口供对应,履历都经过核实,身份确定无疑,唯一不认的就是虽然自己泄露了身份,但是并未参与任何谋反行动,这一点也被查实,确实没有实际参与谋反,反倒辗转躲到了山东。
康熙帝怎么说的呢,“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死刑),以息乱阶。”虽然无罪,但还是要死。
有意思的情节来了 ,九卿又上奏, 说崇祯四子早在崇祯十七年就已经死了 ,明代老都不认识他,这人肯定是假冒的,嗯······这招是和多尔衮学的,九卿的处理意见是凌迟处死。
啥意思呢?
①我们没杀朱三太子,也不会因为他的身份而杀他。
②此人罪名并非朱明王室后裔,而是冒充朱明王室。
③后续的《明史》编纂者,明显注意到了这点,朱慈焕本来是四子,改成五子(因朝廷公布了呀,四子早死)这样朱慈焕就坐实了“假冒自己”的罪行。
注:《明史·诸王传》和《弘光实录钞》在朱慈焕的记录上是相抵触的。
朱三太子为何“深入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又,江宁织造曹寅汇报,抓到两拨“朱三太子”部众,两个案子同时发生,同样发生在江浙,但是互不相识,可见朱三太子名头的火爆程度。
要说这朱三太子岁数铁定是不小,有点猛追彭祖的势头,活的年头忒多,足足耗死三代皇帝,后来的朱一贵,雍正一朝的甘凤池,周昆来,张云如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
连雍正帝都抱怨,“从前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手指头都不够数的。
雍正帝很纳闷,“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从来改朝换代,旧朝皇家宗室要么臣服,要么隐居。怎么本朝的奸民这么奇葩,还有寻死上赶着假称朱姓蛊惑人心的,而且数量如此众多。
拥护朱三太子真的是为了反清复明?
即便是集权中心的北京,朱三太子也有供其生存的肥沃土壤即群众基础。
朱三太子就像被砸的地鼠,全国各地乱窜,天知道下一秒从哪儿又钻出来。
那个时期,其实距离大明国灭时间并不长,明末的不少尚在,民间经历过明朝的人更多,都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明朝这怎么样,最后怎么死的,老百姓也不傻,都心知肚明,至于责任划分问题,争议太大,也得不出个统一结果。
我个人认为是清廷责任最大,至于什么得国最正,当属无稽之谈,但是出于统治合法性和袭权正统性的必要宣传,也是当时的清没有办法的事,他只能这么说。这种观点无助于改变什么,总之还是清廷统治,但康雍二帝对此的看法也并非全无道理。
最关键的是,相对明末,民生确有改善,而且还改善了不少,不能说非我族类就寸功全无,你当着朱元璋的面骂元朝,他也不乐意(原因很多,本题不讲)。无论明清,该捧就捧,该骂就骂,不吹不黑,别牵强附会乱丢黑锅就好。
“朱三太子”们生长的土壤
之所以朱三太子在民间还有生存基础,源于清廷与民间“新”的矛盾,自满清入关,是否发生过大规模屠城,当时的百姓可能比你我更有发言权。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是假的,百姓们都这么认为又怎么办呢,那年月也没个抖音,没个头条的,信息闭塞。
满清入关后,对功臣肯定是要有所分封的,蛋糕要分着吃才行,老壶装新酒,矛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权上,圈地民怨极大,无论什么时代这种行为都是逼人,通县没有一寸土地是原主的了,雄县也是一样,圈上就是我的,补偿款朝廷说是发了,问题是没人见到过,农民直接变成了农奴,还以种地为生,但地是人家的,以前能有点余量,现在只够生存,甚至不够生存。
圈地,逃人,投充,屠城,等等等等,只要诸如此类的没有停止,朱三太子们就会杀之不绝,对于舍命的人来说,明清并没什么区别,反正了,为了多活几天也得,至于死,不早就死掉了,哪里还有机会考虑这种问题。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zonghexinwen/2022/1221/568.html
上一篇:史学集刊毕业论文怎么写(史学月刊论文格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