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集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史学集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集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集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集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集刊》编辑部征稿[10/30]
史学集刊毕业论文怎么写(史学月刊论文格式)(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先秦对“九州”记载最早的,也被认为最权威的,是《尚书.禹贡》。具体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还要说的是
先秦对“九州”记载最早的,也被认为最权威的,是《尚书.禹贡》。具体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还要说的是,先秦还有一种“九州”的说法,是战国时孟子之前的邹衍提出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邹衍“以为儒者所谓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西汉初《淮南子.地形》,具体讲了此种说法的“九州”——“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如果说“正宗”,当然还是《尚书.禹贡》的说法。
《禹贡》开篇即说,禹在茫茫洪水中敷布土地,随着山势斩木通路,确定各州高的山脉和大的河流。
接着,就按照前面说到的顺序,讲了“九州”。
其中说到每个州,都包含“州城”、“地理”、“土田”、“贡赋”、“贡道”几个内容。
这一最早的“九州”,还被叫做“禹迹”。
《左传.襄公四年》载:“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禹迹”和“九州”,就是指大禹治水走过的路线,治好了水,同时也就划分了“九州”。
从《诗经》来看,殷人和周人,很早就都认为大禹治水是确实存在的史实,而且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商颂.长发》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即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此是祭祀商王成汤的殷人史诗。其中说到了大禹治水,划定“国疆”。
《大雅.文王有声》,是赞美文王迁丰、武王迁镐的周初颂诗。其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风水奔流向东方,大禹功绩不可量。
可知,第一,距今3000年或更早的古人,就知道大禹和大禹治水;第二,“画为九州”,与大禹治水有关。
亦属于先秦古籍的《山海经》中,也说到“九州”,因比较分散,恕不赘引。
再多说几句。
在“芒芒禹迹,画为九州”之前,还有“十二州”之说。
也出自《尚书》,是在《尧典》里,比《禹贡》记载的大禹治水更早。
《尧典》记述帝舜摄位云:“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汉书.地理志上》曰:“尧遭洪水,褱(huái)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学者们说,《汉书》把帝舜置十二州,算在了帝尧头上,大约属于“乱点鸳鸯谱”。
但不管怎样,从“十二州”到“九州”的变化,反映了上古先民“方位观念”的进步和提升。
(西汉“日廷”瓦当)
古人,是通过“立杆侧影”的“二绳”之法确定方位的。
最初确定的,是“东南西北中”的“五位”。
这样的方位认知,用图形来表示,就是所谓“日廷”。
“日廷”,由“二绳”和“四钩”组成。配以“十二支”,“二绳”为 “子午”“卯酉”;“四钩”为丑寅、辰巳、未申、戌亥。
这样,便构成了“平面十二方位”。
“十二州”的说法,应该就是这种“日廷”平面“方位观念”的反映。
(战国和西汉“四维”八方九宫图)
后来,古人对于方位的认知进一步提高。
当把“二绳”的“一”和“丨”等比例加宽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亜”字图形。这个时候,“方”与“位”就既联系又分离了,“方”指示“方向”,“位”则表示出九个位置。
这就是古人的“八方九宫图”。现代人称这种图形为“九宫格”。
“九州”概念,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这种“四维”的大地空间理念。与之相配合的,是古人的“天圆地方”之“宇宙观”。
(西汉太一天圆地方九宫盘盘)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zonghexinwen/2022/1212/567.html
上一篇:先秦秦汉史研究专著
下一篇:中南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力量(史学论文写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