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集刊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史学集刊》投稿方式[10/30]
- · 《史学集刊》数据库收录[10/30]
- · 《史学集刊》期刊栏目设[10/30]
- · 《史学集刊》杂志社刊物[10/30]
- · 《史学集刊》编辑部征稿[10/30]
先秦秦汉史研究专著(8)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总结:综上所述,隋文帝应该不是被他儿子杀死的,虽然隋炀帝弑父之说已经流出千年,但是终究是不可信,虽然隋炀帝比较昏庸,比较贪图享乐,酷爱战
总结:综上所述,隋文帝应该不是被他儿子杀死的,虽然隋炀帝弑父之说已经流出千年,但是终究是不可信,虽然隋炀帝比较昏庸,比较贪图享乐,酷爱战争,曾经四次征战高丽,但是终究不是一个弑父的角色。很大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隋炀帝的昏庸,贪图享乐,才导致国内外矛盾激化,反抗,因此的骂名也就强带到他的头上了。
傅斯年生平及历史评价?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初字梦簪。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夏,受到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担任总指挥,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回到书斋。
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
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此后数年,他一直混迹学界,掌管过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以及大学的校政,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四·一二”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上古史专题研究”及“古代文学史”。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但赞成,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后,傅斯年于1932年10月出版了《东北史纲》一书,针对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非领土”的言论,从历史角度详细地论证了东北自古就是领土的史实,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观。此书后由李济翻译成英文,送交国际联盟。《东北史纲》一书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明确指出东北三省“为之一部,此为及各国公认之事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
1939年5月,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大学校长。在政治上,傅斯年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绩。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zonghexinwen/2022/120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