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史学救国”?马克思主义史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史学救国,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梁启超的名言:“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为国人所熟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救国者们发现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
史学救国,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梁启超的名言:“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为国人所熟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救国者们发现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从而,证明这个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一个首要课题。

我国前驱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大都是革命家,他们根据革命的需要进行史学研究,唯物史观帮助他们弄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制定出革命的政策与策略;史学著作则是他们用以打击敌人,教育宣传群众的武器。史学为革命服务,这既是中国近代“史学救国”传统的光大,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时代使命。
所谓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亦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学派,是在相互对峙、相互质疑,这样一种百家争鸣的环境中,慢慢成长起来的。这种百家争鸣,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其以外学派的竞争,还有其内部对于学术的不同看法和各自主张的争论。
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最为突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迅速成长起来。而且,在郭沫若以后,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这些史学家,虽然信奉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各自的观点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在彼此之间的竞争与支撑中共同行进。

在以唯物史观作为研究理论指导的前提条件,他们都对郭沫若的史学,展开了坦然猛烈的学术讨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场古史分期讨论。
史学家们一边思索着关于理论建设的问题,一边反对不加思索地直接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在分析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理论上,机械性地套用了它。史学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吸取郭沫若的教训后,开始把唯物史观与中国的实际历史结合在一起。
这其中,以侯外庐为代表,他凭借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中国古史的掌握,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思考道路。而且,在这一时期的讨论中,侯外庐和郭沫若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上的讨论,也是最为激烈的。侯外庐,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平遥人。
根据记载,侯外庐在1922年,分别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专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并试译《资本论》。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并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及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的研究工作。

在史学界,侯外庐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并称“五老”。
可以说,他们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而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并都曾在理想信念指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们都是为了解中国国情变革现实,而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
在当时,由于受到不同学派观点的影响,人们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可以说是各有见解。侯外庐面对这种情况,另寻蹊径,从自己的理论知识出发进行探索。他发表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史的研究书籍,书中展示了他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合理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它融入到中国历史中的想法。
不仅如此,他还在书的开头,提出了对古史研究的三个原则。侯外庐心里认为:只有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透彻了,才能合理地解释接下来的问题。不过,郭沫若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他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划分为几个时代,然后,从这一角度出发,划分出不同的社会和时代。

但是,侯外庐却认为,郭沫若的做法并没有直面解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因此,侯外庐格外重视根据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规律。他认为:中国古代虽然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是,仍然存在氏族组织,因而判断中国古代属于“亚细亚的古代”类型。
这主要是从以下两点可以判断: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zonghexinwen/2021/0419/488.html



上一篇:为了追求自己真理,刘知己探索史学,最终写出
下一篇:十八万字《左传》浓缩的十句话,史学不朽之言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