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聆听历史声音,寻找回(2)

来源:史学集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舒衡哲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是五四时期的名人张申府。“张申府这条历史线索和他对待传统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在口述实录的基础上,舒衡哲也收集各

舒衡哲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是五四时期的名人张申府。“张申府这条历史线索和他对待传统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在口述实录的基础上,舒衡哲也收集各方资料,访谈了一些张申府周围的人,结合自己的访谈日记,撰写了《张申府访谈录》一书。除了张申府之外,舒衡哲还陆续拜访了张岱年、朱光潜、梁漱溟、冯友兰、许德珩、周扬等人。与这些“五四”老人的接触,使得舒衡哲开始关注政治运动与历史创伤的真相,以及它们如何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五四”遗产产生影响。

舒衡哲的博士论文《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的英文版于1986年出版。这是她多年从事中国五四运动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海外中国学研究界和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更成为研究中国五四运动史、启蒙思想和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的必读书。1999年和2009年,舒衡哲应邀到中国参加了五四运动纪念活动。她说道:“过两年(2019年)我可能又得来,我感觉自己有这个责任。”

舒衡哲不仅是一位中国史研究者,同时也是犹太人文化记忆研究的重要学者。在一次口述史访谈中,张岱年曾对舒衡哲说:“因为你是犹太人,你更能理解中国知识分子,因为你们的民族也同样遭受苦难。咱们是知音。”自此,有关“记忆”的主题不断出现在舒衡哲的研究中。1998年,《在断裂的时间之河架桥:论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文化记忆》一书出版,这也是她对犹太文化记忆与中国文化记忆之间个人和历史的联系这一问题的思索。

“理论是我思想发展的障碍。在访问过许多历史当事人后,我开始更加关注怎样以扎实的历史资料贯穿我的研究,让许多在正史中无法听到的声音浮出水面。”舒衡哲如是评价五四运动史研究对她整个学术生涯的影响。正是从北大开始,舒衡哲深入到中国启蒙运动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内部,从张申府、朱光潜、王瑶、乐黛云、汤一介等中国知识界这些重要人物开始触摸到20世纪中国启蒙与革命的复杂历史。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正是在有关中国启蒙历史记忆的思考中,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化认同,开始思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用“汉学家”的方式来理解中国历史和自己作为犹太人的欧洲历史。


鸣鹤园的记忆与声音

“那些天,我在北大的清晨中醒来,从勺园路散步到李大钊和蔡元培像前。我心想,他们是我研究的课题,也是我钟爱的母校校景。而现在,他们也是我的‘朋友'。我听见喜鹊在树梢唱歌,欢快的小鸟和美丽的大自然使我觉得在海淀区的一隅找到了自己的家。”

对舒衡哲而言,每次回北大都有回家的感觉,她熟悉这个校园的几乎每个角落。1993年10月,舒衡哲回北大参加“梁漱溟、汤用彤、张申府学术研讨会”,见到新落成的赛克勒博物馆时,才注意到翼然亭(今校景亭)、19世纪的清朝、燕京大学、“文革”时期的“牛棚”之间的历史联系,并萌发了写一本书的念头。

2009年,舒衡哲关于北大园林研究的著作《鸣鹤园》中文译本出版。书中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鸣鹤园中的人事变迁,同时融汇了口述史、思想史和园林史的多种材料,指引人们去倾听“那些已经无法开口的人们所发出的嘶哑的声音”,从而打开曲折的历史所赋予这座园林的特殊寓意,追念中国近现代经历的几度磨难、劫毁与重生。

“在不堪回首的往事洒下的光芒中,一个见多识广的来访者依旧能够发现它那残缺的美。”舒衡哲借助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性的笔触,汇入自己对这座园子的深情,她在用西方视角冷静分析的同时,还注入了所有古老民族普遍带有的略微悲伤却充满智慧的眼光。关于鸣鹤园的研究,延续着舒衡哲与北大的故事。在她看来,自己的历史研究工作从来都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无论是寻找语言的声音,还是寻找历史的声音。

对于舒衡哲而言,北大是她“真正的母校”,她把每次回北大的机会都当作最后一次,十分珍惜。从历史理论研究到对历史个体的倾听,从“离开”到“回家”,舒衡哲的学术思想与文化认同曾发生过一次巨大的转变,起点就在1979-1980年,她作为中美建交后第一批来到中国的访问学者,住在北大26号楼的那些日日夜夜。

本文由北大校报记者崔嘉楠根据贺桂梅、倪文婷访谈整理的《回家的路,我与中国——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口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一书整理而成。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 网址: http://www.sxjkzz.cn/zonghexinwen/2021/0224/427.html



上一篇:预告|2021年历史学新书出版计划Ⅱ
下一篇:史学大咖神仙打架: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何

史学集刊投稿 | 史学集刊编辑部| 史学集刊版面费 | 史学集刊论文发表 | 史学集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集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